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大宋王朝 > 第116章完结

第116章完结

苏东坡把王安石的一番教诲一直牢牢记在心间。-精′武/晓`说-徃* ¢追`罪-薪!蟑,洁·后来还经常把这件事讲给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教育他们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第十八章

乌台诗案皇帝差点要砍苏轼的脑袋,这是为何呢?

生不逢时的才子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学问十分了得,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三苏”。苏轼曾在21岁那年,与弟弟苏辙一起参加殿试,并且都中了进士。当朝皇帝宋仁宗赞叹说朝中得了两个奇才。主考官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也预见说:“30年后,苏轼的文章将会超过我。”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成就。他一生留下四千多首诗,感情充沛、清新流畅、热烈豪放。长久以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就连当时的许多文人学士都很佩服、景仰他,都以能够同他结交为荣,以能够得到他的指教为幸。

可是,苏轼却是个时运不济的才子。他生前多次受到同僚的排斥打击,还被皇帝几次贬官。

有一次,甚至被抓了起来,押到首都汴京冶他的罪。/幻!想,姬′ *芜!错\内¨容′晚年的苏轼遭到了皇帝的放逐,被皇帝贬官到遥远的两广地区当小吏,直到死前半年才被赦回。还有一次,与他有隔阂的官员为了打击他,竟然告发他的诗中影射了某种特别的意思,皇帝差点为此砍了他的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遭到别人的诬陷北宋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坚决反对,总是阻挠新政实施。所以,当时在朝野内外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是势不两立的。可是,苏轼一向是个不会见风使舵的人,他总是实话实说,所以遭到了新旧两党的厌恶。起先苏轼反对变法,受到了新党的排斥,后来,旧党上台,苏轼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又不同意全盘否定新法,遭到了旧党的戒备。再以后,新党又把旧党打了下去,为了争权夺利,又把苏轼归于旧党。

元丰三年,他被调任为湖州太守,当时依照惯例,调职官员要写一份“谢恩表”,然后刊行在“邸报”(当时北宋官方的报纸)上。他在表上写的一些话又让新旧两党产生了愤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意思是这样的:“皇上您知道我愚昧,难以追随那些新进的权贵,又不能适应形势;可是您看在我已经年老,却不爱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在他的这份“谢恩表”中的“新进”、“生事”这两个词让人听出了弦外之音。,幻′想!姬¨ ~哽¢鑫·罪,筷_谁是“新进”?谁又爱“生事”?人们对新党一阵嘲笑,当然还有那些自愿“对号入座”的人对苏轼就极为不满了。

当时,一位姓舒的御史大夫趁机向皇上奏了一本,说:“苏轼的谢恩表讥讽时事,包藏祸心,怨恨皇上,讥谤皇上,渎职谩骂而没有人臣之节,现在人们已经在争相传诵,他这一举实在是搞得朝野轰动,万死也不足以谢皇上。”

此外,这位舒御史还从苏轼写的诗文中摘出了六十多条词句作为证实苏轼不满朝廷的材料,他诋毁苏轼“讪上骂下”,还举出具体的例子:“陛下教群吏学运令,他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发青苗钱,本来是接济贫民,他却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推行盐法,他却说,‘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接着,御史中丞李定也跟着上表,还列举了四点苏轼该杀的理由。一时间,苏轼因为一份“谢恩表”竟然惹祸上身。皇帝将这件案子发到御史台处理。

不久,苏轼就从湖州被抓回京城,过了一个月,又被关进御史台监狱。苏轼获罪的这件案子之所以被称为“乌台诗案”,是因为苏轼因诗获罪是由御史台一手操办的,而御史台常植柏树,柏树上又常常栖着乌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