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大宋王朝 > 第116章完结

第116章完结

,人们常称御史台为“乌台”。

起初,苏轼并不承认自己有怨谤之心,只是说其中的一些诗句的确反映了民间疾苦。可是后来,在御史台官员吩咐手下,手下对苏轼进行了轮番的审讯和折磨,苏轼一个儒生,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心理上的屈辱和肉体上的疼痛。所以就承认自己有罪,还写了“供词”。一首描写普通农村人家生活的诗“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苏轼自己说是讥讽了朝廷的青苗立法,他的供词是:“此诗意言百姓请香青苗钱立便于城中浮便使却……庄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看次第,但学得城中人语音而已,以讥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可是这番话是多么牵强附会!苏轼还说,在《山村绝句》“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中是讥讽了新法实施中的“盐法”太急,使得山中之人饥贫无食,经数月。其实这首诗与盐法哪里有半点瓜葛,苏轼当时已经完全绝望了,就等着御史台把罪状和供词编织就绪,待皇帝批准后杀头了。可是,苏轼竟躲过这场大难,神宗皇帝下令只是对苏轼贬官了事。在这场来势汹汹的“乌台诗案”里,苏轼究竟是怎样解脱出来的呢?

众人纷纷相救据说,当时太皇太后曹氏的一条遗嘱,救了他一命。据说,曹氏病危,神宗皇帝去看她,她说:“当年仁宗皇帝策试制举人回来,见到苏轼两兄弟的文章,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如今不但没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狱论死。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罢了,这是文人的习性,若是抓到了一点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罗织成罪,何以对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对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杀士人的祖训?”于是,神宗决心放了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