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河堤上,一群鸭子正在下水。~萝+拉?晓~说¨ !庚·芯\醉¨快′那人又口出两句:“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
说出这两句,停了半晌。欧阳修用大诗人骆宾王的名句为他续了下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人听了后,虽有些尴尬,但仍不自量力说:“好啊,这就成了一首好诗了。”欧阳修听了不语。后来,二人一同渡河,那人似诗兴不减:“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不动声色,一语双关:“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王安石教育苏东坡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苏轼的狂傲引起王安石的不满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人称苏东坡。他年轻时期就已经出人头地,诗词功夫尤其了得,于是心高气傲,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后来苏东坡当了翰林学士,在宰相王安石门下做事,成天都能听到他夸夸其谈,卖弄文才的声音。王安石虽然也十分佩服苏东坡的才华,但是却对他的这种言行轻薄的举动很是不满。.微¨趣-暁·税, ¨嶵¢辛.漳,劫.更_鑫·快+王安石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不谦虚的人,不过苏轼是晚辈,他作为长辈还是想找个机会教育一下苏东坡。
王安石上折贬苏轼一次,王安石忽然想起自己在地方做官时碰到的一件事,灵感一来,于是提笔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刚写罢第二句,后宫的侍卫就过来请他,原来神宗要召见他。王安石放下笔,马上就进宫面见皇帝去了。平日里,苏东坡经常出入王安石的书房,这天他又来了。一进书房,就看到了桌上未写完的两句诗。苏东坡读了一遍就发现了其中王安石的错误“秋天已至,如何能吹落黄花遍地金呢,岂不荒谬?”他猜想一定是宰相弄错了。于是提笔在后面依原韵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和神宗讨论完朝廷大事后,心情特别愉快。他兴致勃勃地赶回书房,准备把自己刚写了两句的诗续完。可是一进书房,他却发现桌上的两句诗变成了四句。等他看完这后续的两句诗,猜想一定是那个才高气傲的苏东坡写的,心里顿时很不高兴,写诗的兴致也一下子没有了。,狐¨恋′闻·学! ¨首_发^
第二天,他便暗地里向神宗写了一道奏折,意思是让神宗下诏,贬苏东坡到黄州做一个小地方官。王安石有自己的目的,苏东坡学识渊博,但是社会经验却不丰富,在朝廷上,常常给自己新政挑刺,如果让他远离朝廷,静静地反思反思,同时杀杀他的轻薄之气,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没过几日,神宗果然下诏贬苏东坡为黄州团练使。苏东坡纳闷不已,他并无什么过错啊!临行之前,王安石亲自登门好言抚慰,并交待他三年任满回京时,一定记住从三峡的瞿塘峡(中峡)替自己带一瓮水回来,说想用三峡水泡茶。
终于明白王安石的良苦用心苏东坡天生是个乐天派,他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得失。到黄州后,他认真办好自己的公务,空闲时间就和新结交的朋友陈季常等人一起游山玩水,骑马打猎,饮酒赋诗,心情也好得很。一转眼两年多过去了,到第三年的重阳节时,陈季常邀请苏东坡到自己的后园喝酒赏菊。苏东坡一脚刚踏进后园,顿时目瞪口呆。陈季常急忙问他是怎么了,他还以为苏东坡病了,苏东坡这才道出实情。原来他看到后园满地都是金黄色的菊花,而枝上却没有一朵。陈季常乐得哈哈大笑,说:“苏兄,你到黄州三年,怎么到今天才知道这是黄州一景啊!这就是鼎鼎有名的满地铺金啊!”苏东坡这时才为自己给王安石改的那两句诗而脸红。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这次被神宗皇帝贬到黄州是王安石的意思,是想让自己专门来看看这黄州的“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用心良苦啊!苏东坡是个知错就改的人,从这天起,他就盼望着早日回到京城,当面向王安石道歉。
学问茫茫无尽期在回京城的前一天,陈季常等朋友专门陪苏东坡游览长江三峡。可是当船快走完三峡全程时,苏东坡才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赶忙命令随从的佣人从峡中打一瓮水带回,陈季常等人不知用意,都以为他是留作纪念,所以谁也没有问他。
第二天,苏东坡动身回京。一到京城,他家也没回,就带上从三峡中打来的水急急忙忙地赶往相府。苏东坡见到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