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继承父亲文洎的遗志,修理整治了唐朝时期的运输河道,增加了麟州的军饷储备。·2?芭^墈?书+蛧? \唔_错+内!容?为相期间,文彦博曾与枢密使庞籍商议裁减冗兵八万人。朝中议论纷纷,担心这些人聚众谋反,皇上也有相同的疑虑。文彦博说采取这一措施是因为国家财政非常紧张,入不敷出,并说如果有什么不测,愿意以死谢罪。但在这项政策实施以后,被裁减的士兵都平静地回到家中,没有什么事发生。文彦博的这个措施节省了朝廷军费开支,意义重大。
作为一代名臣,文彦博声名远播,契丹使臣远远地看见文彦博,脸立刻都变了颜色,说文彦博是“天下异人”,羌族的首领温溪心也将心爱的名马赠送给文彦博,可见他们对文彦博的敬重程度之深。文彦博去世时九十二岁,追赠太师之职,谥号“忠烈”。
第四十七章
范仲淹诗、词、文成就如何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写得很出色,有《范文正公集》。虽然流传下来的篇数不多,但思想性强,感情深厚,富于感染力。
范仲淹的诗《江上渔者》,只有短短的四句,但作者巧妙运用对比,突出反映了渔民的疾苦。他的诗句“身甘一枝巢”,“富贵非我望”,反映出范仲淹对生活要求极为简单,能解决温饱就足够了,富贵对他来说乃是身外之物。
在范仲淹的词作中,《苏幕遮》十分引人注目。¢萝-拉?晓-说! +追·罪,欣?章-踕,首句“碧云天,黄叶地”被元代王实甫化用在《西厢记》中,结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更是被广泛传颂。作者用哀婉缠绵的笔触,采用秋天凄美景色作映衬,深刻地描绘出羁旅行人的相思之情。另一首词《御街行》充满柔情,也是此类作品。宝元三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四年的军旅生活,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增加了他的人生感受,这集中体现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上阙写广漠萧瑟的边地风光,下阙客观地反映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苦和久戍边关的思乡之情,抒写报国立功之志。词风悲凉苍劲,独树一帜,开拓了宋词新的审美境界,也打开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范仲淹最为人称道的是散文《岳阳楼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为劝勉好友滕宗谅而作的,也是范仲淹的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全篇先叙写创作缘由,点出“谪”这一关键字。而后写景,极写登楼之所见,既有细笔勾勒,又有浓墨渲染,对景致的刻画栩栩如生,接着写面对如此美好景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劝勉滕宗谅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处处以国家前途为重,从而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这既是范仲淹伟大人格的写照,也成为后代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格言。~餿.嗖_暁?税?惘? ·首+发·全文结构精巧,骈散结合,藻饰华美,颇具诗的韵味,被当时的古文家尹洙评为古文的“传奇体”。
“阎罗包老”说的是谁所谓“阎罗包老”是指北宋的包拯。
包拯(999~1062),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1023)进士。他早年因父母老迈坚决不做官,等父母去世后才出任地方官。先后做过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又知江宁(今江苏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等职。特别是在开封府任职时,他执法严峻、平冤狱、抑豪强,当时的贵戚宦官对他无不惮惧,把他比作“阎罗”,在京城内传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老百姓也称赞他的清廉,连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他的名字,称他为“包待制”。
包拯是封建社会中有名的清官,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史书也多有记载。他在做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时,有一个人前来告状,说自己家养的牛被人偷割了舌头。包拯说:“你只管回去,把牛杀了吃。”时隔不久,又有一人前来告状,说牛的主人在家私自杀牛,包拯说:“为什么割断了牛的舌头又来告牛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