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第232页。·我,得*书_城, ~首*发-
[111] 韩菼《江阴城守纪》,《中国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册,巴蜀书社,1992,第122页。
[112] 朱子素《嘉定县乙酉纪事》,《中国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册,巴蜀书社,1992,第182页。
[113]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第235页。
[114]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第236页。
[115]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第237页。
[116]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第239页。
[117]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第240页。
[118]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第255页。
[119]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第256页。
[120]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第245—246页。
[121] 王先谦《东华录》顺治五,《续修四库全书》三六九史部编年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48页。·x!j?w/x`s.w!./c\o.m`
[122] 王先谦《东华录》顺治五,《续修四库全书》三六九史部编年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44页。
[123] 李延寿《南史》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75,第1876页。
[124] 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下,中华书局,2002,第3834页。
[125] 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4,第1531—1532页。
[126] 李延寿《南史》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75,第1876页。
[127] 鲁迅《北人与南人》,《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第354页。
[128] 鲁迅《北人与南人》,《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第354页。
[129] 吴建华《“民抄”董宦事件与晚明江南社区的大众心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30] 数据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第22页。¨我-得¨书+城? ′首·发,
真假·谣言
凡属公开、权威的信息,都不真实;凡出于街谈巷议、不明来历或被宣布为“谣言”的,都值得信赖。公众不认为他们在“谣言”的口口相传中所迷失的真相,大于由权力编织的谎言,社会于是变成“谣言”泛滥的空间。
一
偶尔,笔者也对历史抱不可知态度,为之感觉神秘和诡异。例如明末前后两桩“三案”。
第一桩,发生于万历末年,依次为梃击、红丸、移宫。梃击案,时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后两案,则连出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短短三十天之中。那段时间,少有地热闹。先后死掉两位皇帝(神宗和光宗,他们分别创下在位最长和最短的记录),换了三位皇帝。热闹后面,是一连串扑朔迷离的宫庭秘闻,以及激烈的政治对抗。牵扯了几大集团;不单朝堂与内廷颉颃,朝臣之间、皇族内部也都各自分裂、罅隙难掩。不久,从“三案”引出《三朝要典》(三朝者,万历、泰昌、天启),顿时血雨腥风。幸好天启短命,登基七载而夭。他的弟弟朱由检,一旦践祚,即刻将《三朝要典》来个彻底否定。可事情却并不到此为止,余音袅袅,余波难平,以致明朝最后一段时光,始终为“三案”阴影笼罩,几无宁日。有人说:明之亡,亡于“三案”;虽有偏至之嫌,然仅自政治层面言,也八九不离十。
岂知,弘光尾声,竟然又有新“三案”:大悲、太子、童妃。先前“三案”,终使王朝在北都崩解。及在南京复活,偏偏又闹了另一桩,而且也一闹而亡。一前一后,明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