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66章完结

第66章完结

个出处及语义,一一稽考,结果有些意外。

在《论语》里,“忠”总共出现十六次,比预计的少。而《孟子》中更少得可怜,只出现了六次,与现在作为中华“四字美德”而居首的地位,太不相称。我又发现,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忠”似乎只是人的一般优良品质,并不专属于“臣之事君”。《论语》固然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84],却还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8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86]所指对象,都是“人”而非“君”。另外,“忠”字在孔子口中,基本含义是讲真话,根本没有后世礼教那些沉重内容。他常将“忠“与“信”并提,称为“忠信”;“信”乃心之诚,“忠”是言之诚。所以,“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87]又说:“忠焉,能勿诲乎?”[88]意思是,要讲真话,同时善于使人接受;对某人“忠”,就不能不把心里话和盘托出。

至于孟子,他对“忠”的解释,更明确地作为人性善的一种,抑或完善人格的体现。他说:“教人以善谓之忠。”[89]与政治、做官无关:“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90]“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91]做官只表示安富尊荣罢了,能以人品吸引很多人相追随,才说明他“孝悌忠信”。对于君主,孟夫子不认为有何“必忠”的道理,“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92],彼此是讲道理和对等的关系。尤其以下一句,简直振聋发聩:“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93]无异乎说,君主无道就该遭到背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