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66章完结

第66章完结

同时公告地方:

叛逆不可名,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8\8`d,u^s_h*u+w+a`n\g~._c,o.m![80]

既明确“叛逆”应予追究,又指出“正义”不能用以违法,一切都该分清是非,纳入法度解决。他以理性和清明,阻止了乱局蔓延。

江南这场骚乱,不止是一时一地的激变事件。事实上,它传递了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在中国伦理意识和文化心理演变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此前在中国,投降现象虽不正面,却似乎未至千夫所指、切齿憎恶。汉代大儒扬雄就有这种“污点”,曾作《剧秦美新》谀王莽新朝,但当时并不为此改变对他的评价,他死时,桓谭盛赞其学“必传”,说他“文义至深”、“必度越诸子”。[81]三国中,降来降去颇为普通,或自动降,或被劝降,或无奈而降——徐庶因孝降于曹操,即是一例。乃至还有“诈降”,把投降作为军事智慧加以运用。此外,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降而叛,叛而再降,反反复复,一方略无愧色,另一方也宽宏大量。~零`点`看_书! _醉.薪`蟑-节/埂\新-哙~只要对方比自己高明,就服输愿降;如又心感不甘,却不妨翻悔……直至彻底服帖,整个过程非常坦然,丝毫不存心理负担。

也曾有因投降遭严厉制裁的例子。最著名的,大概是武帝时的汉将李陵。他于天汉二年(前99)以五千兵力,在浚稽山一带(今蒙古境内)迎击匈奴八万骑兵,终于不支,被俘、投降。“闻陵降,上怒甚。”不过,暂时亦未如何。一年多后,武帝派将军公孙敖“深入匈奴迎陵”,无功而返,却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这令武帝大开杀戒,“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细辨之,武帝灭门之惩非因李陵投降,而为他胆敢训练和帮助敌军。只可惜这是错误的情报,帮助单于练兵的并非李陵,而是名叫李绪的另一降将,大概匈奴老外分不清中国人姓名,误以李绪为李陵。后来,“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李陵降敌之事,当时舆论并不以为多么可耻。太史令司马迁便公开辩护说,“陵提步卒不满五千”,“转斗千里,矢尽道穷”,“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认为他虽败犹荣,实为英雄。?零-点`墈.书+ ?毋_错~内~容?[82]

甚至宋代,情形亦未至于明代的样子。比如声名赫赫的杨家将之“杨老令公”。他本名杨业。对于这个人物,很多人是从小说戏曲得以了解,在那里面,他被改名“杨继业”。京剧《李陵碑》描写,杨继业于最后的困境中,毅然碰死于李陵碑,所以此戏别名《碰碑》。这其实不是事实。《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在一个叫陈家谷的地方遭到围困,“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83]换言之,他没有“英勇就义”,而是当了俘虏,被俘后第三天绝食而死。明清小说戏曲的改动,说明对杨继业居然当了俘虏这一点已不能接受,而是“白玉微瑕”,于是安排他自尽,且刻意杜撰一个血溅“李陵”之碑的情节。这苦心一笔,悄然透露了道德伦理的极致之变。

这种演进,其大背景不难回答,无非是儒家思想。不过,如此一语带过,未免马虎。为有切实认识,需要旁搜远绍,搞清其观念上的流变。在此,我们的探源工作从一个关键词着手,亦即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忠”。为什么从它着手?因为投降所以“可恶”,就是因它而起。若非这个字,人们对于投降就不必有那么大的义愤。投降等于背叛;背叛等于不忠,是一套关联话语与逻辑。既如此,就一定要先到源头看一看。

于是,我找来《论语》和《孟子》,以乏味然而可靠的检索方式,对“忠”的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