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一词由孙科提出,此前称警察。¨0?0\小·说+蛧? ′无·错?内¢容_广州现代化从20年代开始。公安和警察有区别,警察乃强力符号,公安则比它更宽泛,有社会管理协调能力。
苏区的社会管理模式
(1)中共军事先行。领导根据地的力量以军队为主导,有军队才有地方苏维埃。
(2)中共与国民党的区别在于动员民众参加革命,所以建立各种群众组织,由基层党来承担公安的功能,以群众路线为导向,苏联革命不是这样。
1931年7月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开始建制,成立了国家政治保卫局。此前由一方面军中的政治部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由毛泽东统领。保卫局的成立,标志着将苏联斗争管理模式移入中国,其任务是肃清内部反革命,包括军队、社会底层、干部,它是公开的机关,是一个强势的部门。
到延安后,改为陕甘宁保安处,再成立中央社会部(主管特工业务,对敌,反特)。三头并进:中央社会部、地方社会部、军队社会部(锄奸部)。根据地还有公安局。
1949年在此基础上建公安部,1949年后主要功能既对内,也对外,协助政府处理民事问题(“马锡五调解法”)。·k~u·a¢i¢d!u¨x·s?..c·o^m+此组织的来源为:(1)本土革命经验、(2)30年代苏联模式的引入,两者融合,难解难分。也有中共自己的特色,毛强调保卫部门必须在党委的绝对领导下,康生系统不能进入军队系统。
1949年后,公安部有段时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后来由毛泽东管,只是名义上隶属于国务院。军队和警察这两把刀由毛泽东控制,“文革”后期华国锋负责公安部,此前还有罗瑞卿、谢富治,他们都是毛泽东非常信赖的人。
“文革”前有公安军,是现在武警的前身。“文革”前公安军人数在二十万以上,负责保卫边防线和内卫等。今天的边防线,和平地带由武警负责,敏感危险地带由解放军负责。公安部有边防总局,管理边防武警(80年代修地方史时有“公安志”,“公安志”查阅有限制)。
谈魏斐德的《间谍王》(2006年12月4日)
《间谍王》一书的序是刘东所写,写得不错,提炼出了魏斐德此书的主旨。特工在中国历史上有,在世界上也有,在中华革命党时期没有这种组织,大革命时期也没有。*9-5+x\i\a`o,s-h-u\o·.¢c-o\m~中共为了保护自己而先于国民党有这种组织。1926年,周恩来派陈赓、顾顺章、李士群等去苏联远东学习“格伯乌”方面的东西,此时国共尚未彻底决裂,说明周恩来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苏联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
国民党1927年后才开始建此组织,蒋中正面对的问题很复杂:(1)中共造反,南方农村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对国民党有威胁,中共背后有苏联支持;(2)蒋中正以正统自居,要建立以他为中心的现代国家,各地军阀成为阻碍;(3)1927年后,日本侵占中国的野心暴露,干涉蒋中正的北伐,蒋中正要面对这个问题;(4)国民党派系太多,这是历史留下来的问题,蒋中正要针对党内离异力量。总之,他要实现他本人及国民党对中国的广泛控制,这是他建立这类组织的根本目的。
这个组织在1949年前的发展靠戴笠、徐恩曾等。1949年后,有人认为如果戴笠活着,蒋中正不会那么快失败。国民党在台湾的特工掌控者为蒋经国,他是特工系统的核心负责人。白色恐怖与他有密切关系,他同时又是台湾现代化推手。在苏联则是安德罗波夫,同时他还是苏联80年代改革的推手,也是主张苏联入侵阿富汗和捷克的强硬派分子。
在中共那里,特工组织的思想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的解放等等,意识形态的解释特别重要。
在国民党那里则是蒋式爱国主义,特别在外族入侵时,爱国主义可以超越党派,金钱是次要的。而且国民党特工组织营造大家庭气氛,家长是戴笠,领袖是蒋中正。此组织是不流动的,所谓“生为领袖人,死为领袖鬼”,有自己特殊的伦理。1949年去台湾后,每年4月1日是国民党纪念戴笠的日子。在这个组织中子承父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