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学的境界 > 第68章完结

第68章完结

(3)毛泽东的独创(总学委、“文革小组”等),现在还没有文章专门来谈这个问题。-丸?本+榊/戦! +更_欣/蕞-全,

列宁主义党可以领导军队。博古二十几岁领导军队,得到李德和周恩来的辅助。博古在党内有权威,博古会断,周恩来谋多,周会综合各个人的观点,取中庸的方法。

中共跳出历代农民起义造反的传统,就在于有“党”的组织。毛泽东一身兼党、军两职。

地方首长兼军区政委。60年代初后,社会潮流尚军,以军为荣。

建国后周恩来掌政务院,政务院有党组干事会,周恩来是党组书记,政务院各部都听周的,包括公安部在内。按不成文规则,公安部应归一号人物控制,所以毛泽东对周主管公安部很生气。1953年毛泽东作出重大改革,公安部的一切直接送给毛,抄送周。

丞相是外朝,权力太大时皇帝就要依靠内朝了。研究近代史必须了解一些古代史。

中央书记处是党最重要的机构,而非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管意识形态和干部的任免和升迁。/纨. ~ ¨鰰-颤! ′最¨芯*蟑\截_埂/辛·哙·刘少奇组织政治局会议,落实在书记处。周恩来的国务院是业务部门,要听书记处的。彭真在1956—1966年的权力很大。

党管业务,这也是学苏联。1956—1966年北京市委有大学部、工交部等。政府每个机构都由党委管。

组织与制度(经过一个阶段就要重新调整):(1)因事设置。(2)因人设置(只是给你一个位置),张闻天为政治局委员,但他在东北时受政治局委员高岗的节制。

许倬云的结论:(1)制度由人来建,制度中有人。(2)组织也会老化、涣散。组织内部会因各种变量转变而产生张力,要借力转力,开创新局面。笨人狂妄、自私,误用张力走向失败。

对唐德刚其书的看法

唐德刚的研究方法基本是传统的,也就是不太运用西洋框架,而是根据若干史料,以中国人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是非观、价值观(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已融入一些西洋自由民主的元素),结合他个人的感悟,发表看法。由于唐德刚生于战乱的20世纪中国,又长期居住美国,在美期间曾为顾维钧、李宗仁、张学良等民国要人撰写回忆录,和胡适也有较多的接触,故对历史帏幕后的政治、社会等各种复杂因素有具体的体察,加之他和台湾知识界、政界的一些人物有密切的联系,二十多年来又经常游走于海峡两岸,故而对历史的看法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同时渗透他个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我*得?书-城′ .已!发_布¨最/辛^璋^劫!

一般而言,他在史实陈述方面着墨不是很多,重点在议论,而这就是他作品的精彩之处。他的文笔非常流畅,但也有一些戏谑之气。唐德刚不能算是学院派,一是他的作品严谨性欠缺,二是他没进入美国主流汉学界,只是在一般大学教书。尽管如此,我以为他仍可称为杰出的史学家,虽然唐的考据功夫不强,有些作品在具体时间、地点、数字上有错误。

余英时、许倬云、杜维明、张灏、林毓生等肯定是学院派,唐不是,但他在大陆和港台的读者一定比前几位多。唐自有其地位,学院派中有些食洋不化的年轻后生难望其项背,这就是他具有史学家最重要的特点:史识,即洞察历史的眼光。唐德刚的强项不在史料。例如:他总结毛的三十年,能一字点破天机,就用一个词就概括之:专政。这起码是1949—1979年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特征。为什么他没用“追求理想的三十年”?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在他看来,那不是这三十年最重要的特征。而“专政”是一个客观词,任你怎么想都可以,留了一个空间给读者。另有一点我也很欣赏,唐是“民众本位论”者,这点也不是很多史学研究者能做到的,许多史学研究者是“国家、民族、领袖三位一体论者”。唐的作品不少,我以为唐的代表作有三本:《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以及他谈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著作。

谈魏斐德的作品(2006年11月20日)

魏有《历史与意志》、《洪业》、《中国特工》、《上海警察》等著作。魏斐德是“上海学”最早的推手和代表性学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