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公木传 > 第28章完结

第28章完结

第十二章(2)

鞍钢当时开辟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五万人的教育网,这种创举是当时全国职工教育工作的榜样。/精~武¨暁?税\枉· !已′发.布,最~欣/彰~截*他还亲自写材料总结工作,如他写的《一座综合性的钢铁冶金学校》,就给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归纳出“两种目的”即加强现职和培养后备;“三种对象”即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四种内容”即政治、文化、技术和业务;“十种方式”即正规学校、业余学校、训练班、学习合同、在职科股学习、技术业务宣传、技术研究会、先进方法学习班、选送委托培养和指导见习实习,提出了企业教育基本规律。

上世纪 50年代的鞍钢教育处,在公木的带领下,各科室分工不分家,配合默契,大家都对工作认真负责,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公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倡导青年团办墙报《诗刊》,不仅自己抽时间带头写诗,还鼓励青年人拿起笔。在他的带动下,当时教育处青年团的干部都写诗,有的写好后还让他指导。?j_w¢x*s?.^o¢r*g^

1953年8月,公木写了《鞍钢培训工作检查总结报告》,在鞍钢召开的培训工作大会上宣读后,印成文件,上报冶金工业部并转报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看到这份工作报告后很满意,连夜让中央办公厅打电话表扬鞍钢的职工培训工作,电话先打到鞍山市委,由市委通报后直接打到鞍山市铁东区台町50号楼内的公木家中:

“喂,喂,喂,你是张松如?鞍钢教育处长?”

“啊,啊,我是,我是。”

“喂,喂,我是北京,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

“啊,啊,什么事,什么事?”

“毛主席刚刚看过你们的工作总结,很满意,向你们祝贺!”……公木在鞍钢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和教育处的同事们一起把鞍钢办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综合性钢铁冶金学校,开创了全国企业教育事业的先河。不但保证了鞍钢生产的恢复和大规模建设的需要,而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向全国冶金科研、设计、地质、基建战线和新建的大中型企业支援了5万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v!7`x`s-w′.+c,o?m/

1952年,鞍钢劳模在送公木的合影照片后的题词鞍钢当时吸引了许多关注的目光。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有一次到鞍钢访问,见到公木,提出调他重回文艺部门工作的想法,但公木没有答应。后来几次做工作,并且上级组织已正式决定还安排了接替人选,公木才离开了鞍钢。

1954年夏,公木怀着对鞍钢的无限眷恋,调往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主持工作。这期间他的诗集《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开始与杨公骥合写《中国原始文学》,共同拟就了“中国文学史纲目”,他们开始共用“龚棘木”这一笔名。

1954年10月,还是由周扬出面,把公木调到北京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任副所长。随后兼任作协党总支副书记和《文艺报》、《文艺学习》编委等职。

第十三章(1)

第十三章“死不瞑目”的梦1954年初秋,公木走进了北京鼓楼东大街103号的中国文学讲习所,由此正式踏入中国作协机关,直接卷入了洪波汹涌的时代里的一个个文坛漩涡。这是一年之中北京最美的一个季节,红叶流丹,天清气朗,景色迷人。但是短暂的沉醉之后,迎接人们的将是一个严厉的寒冬……文讲所的“招牌”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至快!公木走进103号的时候,心中念诵的正是亚圣的这句名言。他在大学时学的就是师范,当时就立志以教师为业,后来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东北,他都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现在又重新回到了喜爱的三尺讲台,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1955年于文讲所教室前他上任的时候,中央文学研究所已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简称中国文学讲习所,仍然受文化部和作家协会领导。丁玲卸任后,曾由田间、邢野等担任正副所长职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