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公木传 > 第27章完结

第27章完结

鉴于松如同志错误的严重性与一贯性,以及他在相当长时期中不断地违反组织与纪律原则,而没有受过一次党的纪律制裁,以及整风鉴定后本质上又无多大的改进,且又继续犯着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除在党内有系统的清算他的错误以深刻的教育他本人及全体干部之外,在党内给予松如同志撤销党委委员的处分。\3+叭?墈\书·蛧/ ^最¢芯?彰-结~哽\薪`筷,

中国共产党长春市委会东北师范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一九五一年八月五日公木离开东北师范大学,被调到了鞍钢工作。到新岗位后,公木对给予自己留党察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东北师大党委会后来的工作总结中说到他时,认为处分过重了,接着又听智建中、何锡麟介绍了一些发生在这处分背后的不正常的情况。(智建中和公木在1951年一同受到过处分。而当时何锡麟是学校党组成员,参与对公木和智建中的处分决定)公木是这所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张如心是第二任党委书记,何锡麟是第三任党委书记。1952年张如心与何锡麟在工作中也发生了一些分歧,“打官司直到中央”。!x^d+d/s_h.u¨.`c+o~m,后来张如心调到北京马列学院担任领导工作,何锡麟调到北京师范大学做副校长。1953年公木到北京出过一次差,遇到何锡麟,他邀公木到中山公园吃饭,详详细细讲了他同张如心的冲突,并且对公木透露了许多当时处分公木的情况。公木本来有委屈心情,听到这些话,内心非常激动。就于1954年春天,给东北局写了一个请求复审的申诉书。东北局在接到上诉材料后,立刻派人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复查公木在校的工作情况,并把复查结果转给吉林省委。

这个处分后来终于撤销了。

第十二章(1)

第十二章鞍钢滚烫1951年9月,公木怀揣着东北局组织部的介绍信来到鞍山钢铁公司,上任鞍钢教育处处长。离开东北师大的不满情绪,在一首名为《鞍山行》的诗中充分流露了出来。其中“挥起十丈长的铁扫帚”以下三节12句的情绪非常激烈,尤其是中间4句:

公木在鞍钢的工作证那些由于自私而变矮的人形那些由于忌妒而歪斜的眼睛那些由于猜疑和作伪而患梦游症的灵魂像泼掉一盆泛着肥皂泡的洗脸水,滚它们的吧!

这段话,后来被认为是公木对曾经向他斗争过的同志加以人身攻击,“语言非常狠毒”,“是借用诗句,来发泄自己的怨恨,作为报复”。·s^o¢e.o\.?n^e^t/最后一句“降落在花枝和草叶上的夜霜哪能不消融”,也被怀疑是透露出了要翻案的心情。

就当时而言,尽管公木对给自己的处分有这么多不满,但他的内心对到鞍钢工作,还是非常喜悦和兴奋的。

从大学来到企业工矿,在这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又都是那么充满希望:“像一个第一次走近校门的刚满学龄的儿童,像一个驰赴婚宴的年轻的新郎。”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环境中,他立刻就有声有色地干了起来。

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大型企业中,鞍钢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1949年8 月,应中共中央的请求,斯大林派出数百名苏联专家随秘密访苏的刘少奇抵达东北,其中大部分的苏联专家被安排在鞍钢。

公木来到鞍钢的时候,正是鞍钢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出于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安排,把钢铁等重工业列入国家经济建设的头等重要位置。在苏联专家的全面指导下,鞍钢系统地引进了苏式工业管理模式,成为新中国的钢铁生产基地。

1952年5月朝鲜金策工业大学学生等在鞍钢实习留念在整个50年代,鞍钢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种象征,吸引了一大批文艺家选择鞍钢作为他们的生活基地。著名作家丁玲在赴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之前,就和东北局宣传部的李卓然部长、刘芝明副部长说好,开完会就到鞍钢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准备创作。她已经有了一部农村题材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要再写一部工业题材的作品。

女作家草明更是在鞍钢落户十年,挂职于某钢铁厂任党委副书记,后来写出了长篇小说《乘风破浪》;四川作家艾芜也长期在鞍钢体验生活,后来写出了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