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攸不敢再妄动,只能转头问:\"梁山匪徒撤了吗?\"
王焕点头回答:\"已经撤退!\"
蔡攸长舒一口气,又问:\"营中还有多少人马?\"
\"剩下五万七千多人。,e*r+c\i*y\a?n¨.`c?o!m′”
刚刚在大营防守时,王焕已命各部清点人数,如今十四万大军仅剩这一点,除去战死的,估计大部分都已溃散。
而现有的五万七千余人中,既有他们的部队,也有来自京畿的禁军,目前编制非常混乱。
加之刚才一战,被梁山兵马打得惨败,士兵们士气低落,这让王焕对这支五万多人的战斗力深感忧虑。
接下来该如何继续作战呢?
蔡攸得知剩下这些兵马后,脸色骤变,道:“除了杨温那部分,我还拥有十四万大军,为何一场战斗之后,就只剩下这点了?”
“梁山贼寇再厉害,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灭这么多人。”
王焕见蔡攸一脸恐惧之色,连忙安慰道:“大帅无需担忧,先前溃兵数量众多,因担心贼寇趁势攻入大营,我们便关闭了营门。”
“许多士兵未能及时进入,大军纷纷向后溃逃。
大帅可向广济军下达命令,让当地知州协助收集溃兵,至少能带回几万兵力。”
蔡攸听后,脸色稍有缓和,但随即又道:“广济军距离这里还很远,为何不亲自收集溃兵?这样岂不是更快?等他们收拢溃兵后再赶过来,至少要好几天吧?这岂不是浪费时间!”
王焕无奈回应:“大帅有所不知,梁山贼寇虽已撤离,但仍留了几支小队,正朝后追击。”
“恐怕溃兵一旦被追上,会被驱赶到几十里外,我们现在也不敢贸然行动,所以无法收拢溃兵。”
蔡攸听完这话,脸色更加难看,急忙道:“若仅靠这五万多人,而且士气已失,过不了两天如何抵挡住梁山贼寇的进攻?”
“不如全 ** 移营地,撤退至广济军,等收集完溃兵后,再回师剿灭梁山贼寇。”
李从吉闻言,急切地说:“没有皇上的旨意,擅自撤兵恐怕会引起朝廷责罚。”
此次出征,宋徽宗极为重视,亲自规定了每日行军距离,因此蔡攸才未拖慢行军速度。
若非蔡攸采纳了徐京等人的建议,并向宋徽宗说明情况,恐怕自作主张的宋徽宗,甚至会提前制定好作战计划。
上次高俅领军出征,赵佶曾亲自设计阵图。
然而高俅最终战败,赵佶反思后认为问题出在阵图上。
因此,他再次下令,要求相关部门制作更加完善的阵图。
然而,这一指令却让朝廷中的将领们忧心忡忡。
自宋代开始,皇帝常会赐予领兵将领阵图,让他们按图布阵作战。
然而,行军打仗需要灵活应对,因地制宜。
很多时候,皇帝掌握的情报并不准确,将领到达战场后发现地形根本不适合按照阵图部署兵力。
若强行照搬阵图,不仅普通将领缺乏违抗圣命的胆量,而且军队中通常还会有皇帝派遣的监军。
这些监军往往极为严格,连鸡毛都可能被当作令牌,怎会允许将领擅自改动皇帝批准的阵图?
于是,将领只能不顾实际情况,硬着头皮按照阵图布阵,结果自然难以如意。
可以说,许多失败正是由于这些阵图造成的。
节度使们抵达东京后,向蔡攸说明了其中的利弊关系,希望凭借蔡攸对赵佶的影响,劝阻这位满怀雄心壮志的皇帝。/x·1·9?9-t^x′t+.+c,o_m¨
蔡攸听后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赵佶因高俅之死而震怒,这次出征前,他曾与枢密院反复商议,最终才确定了行动路线。
一旦此时退缩,恐怕赵佶不会轻易放过他。
过去天下太平时,即便犯错冒犯赵佶,皇帝也可能不予追究。
但如今梁山势力崛起,接连攻占胶东,让朝廷颜面扫地。
在这种形势下,蔡攸若再有轻举妄动,后果不堪设想。
王焕见蔡攸迟疑,急忙说道:“大帅不必担心!我军虽人数较少,但五万多人足以坚守阵地。
梁山贼寇一时之间也无法攻入。
只需坚持数日,广济军便可集结溃散部队前来支援,到时候整编兵力、提升士气,剿灭贼寇并非难事。”
蔡攸强忍悲痛,目光如炬般注视着王焕:“梁山贼寇当真攻不进来?莫要拿我的生死当儿戏!”
王焕、徐京等人听罢,心中暗暗叹息。
如今大军刚遭挫败,蔡攸非但不谋划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