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 第151章 斩首

第151章 斩首

师成等人,使他得以悠然自得。

蔡京不仅书法卓绝,更是一位贤能之臣。

他总揽三省不久,府库已积聚五千万贯财富,天下富足安康。

即便此次罢免蔡京相位,实为赵佶借此敲打蔡京及众臣,意欲过两年后再召蔡京复职。

赵佶听闻梁师成之言,眉头微蹙。

他因批阅奏章耗时费力,遂命梁师成代劳。

未曾想,梁师成借此挑选擅书小官,模仿圣体掺入诏书,使群臣难以分辨真伪。

赵佶虽贵为天子,却钟情丹青书画,鲜少临朝,大臣求见不易,唯有呈递奏折。

梁师成专司诏书传递,而真假诏书无人质疑。

久而久之,众人对梁师成亦不敢违抗。

梁师成因此权倾朝野,连蔡京父子皆对其阿谀奉承,京中人称其为“隐相”。

蔡京罢相后,王黼得以拜相,梁师成功不可没。

王黼对梁师成敬若父辈,尊称“恩府先生”。

宿元景见赵佶神色,暗自叹息。

他担心奏折过多反致赵佶回归旧态,反而不利。

思索片刻,宿元景建议:“万民上书确有不妥,可让太学生上书,他们日后多为朝廷栋梁。”

如此,既可倾听民间声音,又能考察才学。

王黼与蔡攸等人常常围绕在赵佶身边,唯恐他人影响皇帝的判断。

他们正欲站出来反对,却被梁师成以眼神制止。

梁师成心中暗斥王黼愚钝。

赵佶仅提出颁布罪己诏和广开言路两项举措,王黼竟全盘否定,这岂能让赵佶满意?

梁师成深知,赵佶今日情绪波动源于高俅之死及损失十万大军。

不过这不过是暂时现象,待 ** 平息,赵佶自会恢复常态。

赵佶登基多年,何曾真正倾听民声?今日之举不过是表面文章。

后人称此为一时冲动,待冷静下来,一切仍会回到原点。

赵佶见无人反对,便宣布从今往后太学生可以上书言事。

宿元景闻言叩谢圣恩,群臣随之附和,奉承之声不绝于耳。

赵佶稍作谦逊,提醒众人若危及江山社稷,绝不宽容。

他特别注视王黼与蔡攸,令两人忐忑不安。

二人虽身居高位,却无治国才能,只热衷于迎合皇帝的娱乐需求,在宫中扮丑逗趣,为赵佶寻开心。

赵佶常微服出游,逛青楼瓦肆,偶遇绝色女伎时,亦会邀他同往。

朝中大臣或多或少有从前的政绩,唯独王黼、蔡攸二人全凭谄媚赵佶而得势。

见赵佶似有决心行动,二人暗自苦恼,开始绞尽脑汁寻觅新奇之事以取悦他。

然而,治国理政需经验和智慧,非他们这类浮浪之人所能驾驭。

二人不敢迟疑,只得与其他大臣齐呼:“吾皇圣明,臣等竭诚尽力,至死方休。”

赵佶满意点头,忽忆起好友高俅,沉声道:“梁山贼寇残害朝廷官员,占据城池,祸乱一方,实属罪恶滔天。”

683 “诸位爱卿,何不派遣哪支军队前去征讨?”

尽管赵佶心中已有定论,仍需询问群臣意见,毕竟身为 ** ,须有礼贤下士的姿态。

宿元景立即进言:“梁山义军起初替天行道,专除 ** 污吏,未扰民众,占东平等地后亦未曾加害百姓。”

“此次高太尉惨败,若再派大军攻伐,恐难取胜,徒增伤亡。”

“依老臣之见,不如再次下诏招安,赐予优厚俸禄,收编这支义军,再令其攻打田虎、王庆,如此一箭双雕。”

赵佶听罢勃然大怒:“此前朕已下旨招安,他们竟全然无视,扣押使者,如今更是占据州府,杀害朝廷重臣,这般逆贼岂可招安?”

宿元景续道:“陛下英明,高大人的死另有隐情。

林冲原为八十万禁军教头。”

“只因高太尉之子垂涎林冲娘子美貌,致使其陷入困境,梁山众人与王庆、田虎之流截然不同。”

“眼下这股势力嚣张跋扈,若能善加利用,或可不费一兵一卒化解这场危机。”

赵佶厉声制止:“无论高俅是否有过错,他始终是我大宋朝廷忠臣,即便追究责任,也轮不到这群贼寇。”

“谁再提及招安二字,朕必将以私通梁山治罪。”

宿元景见赵佶因恼羞而动怒,便选择退下,不再提及招安之事。

赵佶环顾四周,说道:“梁山贼寇侵占城池,实为朝廷隐患,必须铲除。

谁能替朕分忧?”赵佶本以为话音刚落,便会有人自告奋勇,毕竟梁山不过数万人,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