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否仅做短暂的草寇?又怎能长久如此?”
即便诸多兄弟未曾在意,我却不得不思虑周全,唯恐将来各位兄弟辞世后,仅留下盗匪之名,无颜面对祖先。
其实,我的想法早已成型,并与许先生、吕学士商议过,即择机东进,攻取胶东半岛。
我们不必称王建国,只求效仿唐代藩镇,割据一方,岂非胜过困于梁山水泊?
曾有兄弟提议招安,然而现今朝中尽是蔡京、高俅这般奸佞,即便我们接受招安,他们又怎会善待我们?
朝廷的官职名额有限,我们这数十人若皆入仕,岂不是抢占他人机会?
到那时,朝廷定会驱使我们冲锋陷阵,功劳归于奸臣,而我们仅得些微小官职,这绝非我所愿。
即便占据胶东,起初大宋朝廷必不会甘心,必将派重兵围剿。
但数次击溃官军后,众人皆知朝廷军队实力不过如此,我们又何惧战斗?
立足胶东后,后续策略可待天下局势演变再行决定。
徐悟锋深知急功近利不可取,故先提出割据之策,让众人逐步认同其价值。
一旦此目标达成,众人尝到甜头,自然会催促进一步行动。
果然,一番话令众头领目光灼灼,尤其武将出身者,满心欢喜。
并非他们贪图权势,而是厌倦草莽生涯。
梁山虽威名远扬,但在百姓心中仍是匪寇。
头领们认为徐悟锋规划可行,以现有兵力夺取胶东易如反掌。
继而效仿唐代藩镇,割据自守,名义上归顺朝廷,只受调遣不受命令,既保全颜面又确保自主。
朝廷出身的首领深知官场黑暗,与其信任奸臣,不如掌控自身命运。
杨志尤为激动,他始终渴望恢复家族荣耀,若能割据一方,也算达成心愿。
提出割据方略后,众首领信心满满,仿佛看到希望。
就连李逵也摸着头笑问:“爹,难道我真的能当将军?”
徐悟锋环视众人,道:“朝廷派呼延灼来征讨,据说有五万大军。
吞并这支官军,可补强山寨实力。”
自劫掠大名府后,梁山已有五万精兵,人人配备铠甲,武器充足。
既然有人送装备,徐悟锋自不会推辞,对呼延灼、韩滔、彭玘三人也早有招揽之意。
接下来,众人开始商议如何应对连环马。
徐宁的钩镰枪是一法,但徐悟锋不愿仅依赖此。
轻骑与重骑的核心优势在于冲击力,若骑兵无法冲锋,优势便无从谈起。
最终刘慧娘提议改造盾车。
在明清战争中,被视为落后的清军却能屡胜明军,关键在于棉甲与盾车。
盾车用数寸厚木板外包皮革与布料,由士兵推动靠近敌阵,保护己方。
清军凭此对抗明军先进火器,并非装备多强,而是明 ** 器已显落后。
十六世纪明军虽引入火绳枪,但直至明朝 ** ,多数部队仍使用神枪、快枪、三眼铳等老旧武器。
这些火器难以击破棉甲与盾车。
暂且不论棉甲,单看盾车,经刘慧娘建议,在原有盾板后加装了大车斗。
盾板上设四个孔洞,插入四根铁枪,枪尖朝前,再在车厢内填满泥土并压实,这样不仅能增加载重,还能稳固铁枪的位置。
改造后的盾车,框架采用铁制,其他部分用厚重木板制成,装满泥土后至少重两三百斤。
车把两侧各有铁环,用钢钎穿过铁环深深嵌入土中,即便骑兵撞击,也不易撼动。
不过单靠一辆盾车不够,徐悟锋命令汤隆的军器监尽快制作两百辆盾车。
待对战呼延灼时,每五十辆为一组,用铁链相连,形成防线。
盾车后方可配置弩手、刀斧手及勾挠手,趁连环马倒地时上前清理战场。
徐悟锋反复思量,认为连环马并非难以应对。
若是在野外突遇重骑兵,或许会措手不及,但如今已有准备,岂能对付不了?
别管呼延灼如何吹嘘,即便普通骑兵训练都需要大量资源,更别说这种昂贵的重骑兵了。
历史上,金兀术因铁浮屠造价过高,不敢再组建。
据徐悟锋了解,呼延灼的五千战马中,有四千匹是高俅临时调配的。
短时间内训练精锐骑兵无异于天方夜谭。
徐悟锋猜测,呼延灼布下连环马阵更多是为了防止己方马军临阵脱逃。
大宋官军纪律涣散,几人结伴作战,一旦失利,想逃跑都难。
于是徐悟锋一边造盾车,一边打造钩镰枪,让徐宁挑选士兵加紧训练。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