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不足挂齿。
待我平定西夏,再来剿灭他们。”
“当今国策在于联合金国灭辽,收复燕云故土,这般小寇何足道哉?”
赵佶亦觉童贯言之有理,想起兄长宋哲宗时,也曾有十节度之乱;再往前推,太宗初登基时,更有王小波、李顺作乱。
如此思忖,赵佶亦认为此事非大事,随即说道:“童爱卿所言甚是。
只是济州知州一职,该由谁接替?”
蔡京推荐道:“臣荐一人,乃海州知州张叔夜。
此人精明能干,若任济州知州,必能制衡贼势!”
张叔夜早年于西北立功,后出使辽国,射箭技艺超群,首中靶心。
归朝后绘辽国山川、城郭、服饰、礼仪等详图献给赵佶,堪称才智过人。
“准奏!”
赵佶点头认可,对张叔夜略有印象,知其为张克公之堂弟。
因张克公弹劾蔡京,二人结怨,张叔夜也因此受牵连。
赵佶对此事了如指掌,却乐见其成。
身为 ** ,最忌大臣抱团。
他手下诸臣虽有合作,却并非一心,不过暂时利益相同罢了。
蔡京与张克公积怨已久,推荐张叔夜出任济州知州,实则意在报复张克公。
蔡京补充道:“建议升郓州为东平府,另选贤能官员辅佐张叔夜,以防止贼寇坐大。”
宋徽宗略作思索,开口问道:“如此情况,何人可担此重任?”
童贯随即进言:“臣愿举荐程万里,此人现居东京,才智兼备,必能胜任。”
蔡京与童贯配合默契,显然事前已有商议。
宋徽宗目光扫过群臣,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王黼立刻表态:“臣无异议。”
其余如邓洵武、宿元景等人纷纷附和,即便心知这是蔡京设局,也只能默认。
宋徽宗颔首道:“既如此,便依议行事。”
稍作停顿,他续道:“虽暂且搁置不理,然此辈罪孽深重,非严惩不足以整肃朝纲。”
“高卿家,速觅良将,尽早平息乱局,朕方可安心。”
“臣领命!”高俅躬身答道。
---
梁山泊。
徐悟锋接到张三传来的消息,心中满是失落。
他原计划整顿兵马,再次与官军决一死战。
谁知因联金伐辽之事,朝廷对梁山采取了冷处理的态度,几乎不再过问。
徐悟锋无奈摇头,唤上陈兴、陈盛兄弟,径直前往后山,那里正是项元镇的住所。
寒冬已至,连日飞雪。
徐悟锋到达时,项元镇正在院内持棍习武,借以驱寒。
察觉到徐悟锋的到来,项元镇停下动作,热情相迎:“徐寨主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贵干?”
尽管身份为阶下囚,项元镇在梁山生活无忧,行动自如,全然不见囚徒之态。′s·a~n,s+a^n_y+q/.-c*o*m+
故而,除去初见时的芥蒂,他对徐悟锋并无恶感。
徐悟锋取出一封书信递予项元镇:“这是我从东京得来的消息,节度大人不妨一阅。”
项元镇接过信笺,迅速浏览后,神色骤变——由起初的惊愕转为怒火。
“我虽败绩失责,朝廷欲治罪亦无话可说。
然若谓我通敌 ** ,更欲牵累家人,此乃恶意诬陷!”
项元镇紧攥着信件,几乎怒不可遏,目光转向徐悟锋,急切地问:“徐寨主,此消息是否属实?”
徐悟锋点头回应:“我于东京布下眼线,与高俅、蔡京府中之人皆有联络,此事绝无虚假。”
项元镇长叹一声,向徐悟锋拱手道:“我归顺朝廷以来,虽不敢言功劳显赫,但亦有所付出。
却因蔡京等人一语,不仅诬陷我通敌,还欲牵连我家眷!”
“恳请寨主相助,将我家小接至梁山,日后,我愿尽全力相报。”
徐悟锋微微一笑:“项节度何须如此客气,只管写信,我即刻派人前往迎接。”
项元镇再次行礼,感激道:“徐寨主大义,项某铭感五内!”
……
青州清风寨。
年末将近,花荣非但未得片刻安宁,反而愈发忙碌。
寻常百姓忙过年,周边贼寇亦如是,尤其在年节前后,贼寇更为活跃。
故而,花荣每日率军巡查清风镇四周,以防贼寇侵扰村寨。
这日,花荣午间返家,妻崔氏奉上茶水,刚饮一口,便有士兵来报:“知寨,外头有人携礼求见。”
“知道了。”
花荣心中微动,随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