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 第44章 不太妥当

第44章 不太妥当

人,古时命妇封号之一,如今已与夫人通用。

只见汪恭人行礼道:“妾身姓汪赵氏,见过官人,不知尊姓大名?”

徐悟锋拱手答道:“在下姓徐名贾,往来山东经商,夫人夫家姓汪,莫非是郓城县汪学士的遗孀?”

汪恭人点头道:“正是,没想到亡夫去世多年,还有人记得他。”

原来郓城县汪家曾是名门望族,汪学士也曾中过举人。

可惜几年前去世,从此汪家日渐衰落,只剩下一群游手好闲的子弟,却怎么也死不了。

汪恭人出身名门,年轻守寡,胆识俱佳,堪称才德兼备。

自丈夫去世后,她一直受到这群无赖的 * 扰,但她处变不惊,把这些无赖整治得服服帖帖。

徐悟锋忽然想起一事,笑道:“既然是汪学士的遗孀,那就请上船吧,不过我的船不大,可能招待不周。”

汪恭人急忙说道:“不敢当。”

徐悟锋带着汪恭人等人登上船后,迅速安排妥当。

不多时,一切准备就绪,船队再次启程向前。

徐悟锋立于船头,目光专注地眺望前方,心中充满期待。

他对即将抵达的汴梁城充满了好奇,不知这座闻名遐迩的城市究竟会是怎样的景象。

当时的汴梁城,堪称世上最繁华、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到百万以上。

想到日后靖康之变的惨烈,徐悟锋不禁摇头叹息。

那时金兵东西两路兵力合计约十五万,参战者达七八万,若非宋钦宗软弱无能,错信妖人郭京,妄图以六甲神兵破敌,致使城池轻易被弃,凭汴梁城坚固的防御工事,金兵断然无法得逞。

汴梁城的设计初衷便是为了抵御辽国大军,其城防极为坚固。

然而,最终导致城破的并非敌人强大,而是朝廷内部的荒唐决策。

次日傍晚,众人乘船沿广济河航行一天半后来到陈桥镇,再往前行便是东京汴梁。

众人在码头稍作停留,汪恭人向徐悟锋致谢后,雇了一辆马车直奔汴梁。

徐悟锋一行人在陈桥镇休息一夜,翌日清晨,留下鲁智深、卞祥、元仲良及四十名喽啰守护船只。

天气晴朗无云,徐悟锋乔装成富家公子,阮小五、杨林、汤隆、穆弘、时迁扮作随从,共十名喽啰同行前往东京。~小·说′宅* \最,新′章~节~更,新`快-

行至约一个时辰,距离尚有两里时,远处已可见高大的城墙。

靠近后,只见护城河宽约十丈,将城池围护得密不透风。

若要填平这条护城河,不知需耗费多少资源。

此外,高达四丈的城墙内为夯实的泥土,外层覆盖巨大青砖,没有精良的攻城工具,即便抵达城下,也只能徒呼奈何。

汴梁十二座城门中,南薰门等四座正门因直接连通御路,仅设双重大门,其余皆为瓮城三层,曲折开门。

城墙同样分为三重结构。

端的是易守难攻,若非宋廷自毁长城,金兵想要攻下汴京,怕也只能是痴心妄想。

徐悟锋不禁望向城头,却发现城墙上空无一人,这令他感到极为诧异。

“为何城头不见一兵一卒?”徐悟锋疑惑地看向汤隆。

汤隆笑了笑说道:“兄长有所不知,如今汴梁城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商贾小贩,都在忙于生计。”

“我之前进城时结识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城中的禁军都被高俅调去修建园林了。”

“至于剩下的那些人,也都忙着接私活,只想着多赚些银钱。

再说这寒冬腊月的,谁愿意站在城头挨冻?”

众人听后无不惊讶,未曾想到这座京畿重镇、大宋都城的防备竟如此松散,士卒也这般不堪。

徐悟锋突然想起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城头同样不见禁军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堆积如山的货物。

他又记起史书上的记载:大量征召禁军,充作劳役。

所招募之人,大多是技艺工匠……凡私人修造所需砖瓦泥土等物,皆出自军营。

后来情况更糟:统帅与各级官员违法徇私,让禁军学习各种巧艺。

有人做刺绣,有人织布,有人打造首饰,有人绘画雕刻,公然占用军营资源,免去了军事训练,虽名义上仍是战士,却早已荒废了武备。

这一切自然由高俅主导,但他并非背着皇帝行事,而是经过请示批准的。

宋徽宗认为天下太平,禁军无所事事,便同意了这一变通之法,甚至为此感到欣喜,因为这样能带来收益,而他可以用这笔钱修建园林。

到了后来,就连宋钦宗在诏书中也承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