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悟锋摇摇头道:“大师不必多言!上山之前我就说过,绝不强逼入伙,怎能出尔反尔?”
“不妨安心在此多住几日,待兄长决定何时下山时,自当亲自送你离开。^x-i,n?d\x~s+.¨c_o\m′”
杨志心中稍安,说道:“多谢徐寨主!”
徐悟锋为何执意挽留杨志?
杨家世代为麟州豪族,凭借武力称霸一方。
周太祖郭威登基后,杨信自称刺史,获得认可。
从杨信到杨业,直至北宋末年,杨家历经百余年,与契丹、西夏多次交战。
若说杨家仅靠一把祖传宝刀维系威名,显然不合情理。
文人常以诗书传家,而杨家这样的武将世家,则传承的是丰富的实战经验。
自大宋立国以来,杨家一门始终为国守边,浴血奋战,积累了诸多用兵之道。
这些宝贵的经验,皆是以无数将士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即便如今杨家日渐衰落,徐悟锋仍坚信,杨家绝不会毫无遗憾。
于是,他热情款待杨志,不仅安排住宿,还准备了新衣新鞋,令杨志倍感温暖。
次日,徐悟锋亲自陪同杨志前往宛子城,观摩梁山兵士操练。
见杨志对军阵颇为向往,徐悟锋便诚恳求教:“杨制使出身名门,必定深谙兵法,请不吝赐教。”
杨志谦逊回应:“寨主麾下军纪严明,就连禁军都难及万一,难怪能在济州之战中大获全胜。”
徐悟锋笑着回应:“练兵与临阵大不相同。
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再多演练,也需实战检验。
杨家传承百年,想必留存不少带兵经验,望制使多多指教。”
“原来是看中了这一点。”
杨志心中暗自思量,徐悟锋对他如此礼遇,虽有所图,但他并不排斥,随即说道:“徐寨主若有疑问,我定知无不言。”
徐悟锋闻言大喜,道:“如此甚好,请杨制使随我去讲武堂。”
两人到达讲武堂时,山寨首领皆已到齐。
徐悟锋对讲武堂极为重视,他知道梁山若想长远发展,必须向正规化迈进,仅靠那种**打法难以持久。
鲁智深上山后不久,讲武堂便成立,且开始了军事推演。
徐悟锋与众头领商议,制定出大致框架,他虽为穿越者,对此或许较普通人易理解。
未曾亲历,但至少见过,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再到每次推演后的逐步修正,如今林冲上山后,体系已初具规模。
除去徐悟锋外,获胜次数最多的当属鲁智深。
经历过战场,跟随小种征战多年,鲁智深虽不算大将之才,但实战经验丰富,在众多头领中已显优势。
其次是史文恭,他是山寨中少数有文化的成员,当别人还在学习写字时,他已经深入研读兵书。
进步最为显着的是卞祥,这位农家出身的汉子思维敏捷,又勤于钻研,难怪原着中能成为田虎身边的右丞相太师。
令徐悟锋意外的是杨林,尽管锦豹子武艺 ** ,却极聪慧,甚至能与史文恭过招。
另外,山士奇、孙安、樊瑞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而杜迁、宋万、刘唐等人则显得**。
至于李逵、项充、李衮等人,表现令人堪忧,尤其是李逵,简直难以直视。
项充、李衮这对兄弟虽不似李逵般愚钝,但因祖辈从未涉足军旅,缺乏相关传承,加之从未接受过正规训练,作战时犹如黑社会 ** ,一味向前冲锋。
战场上,指挥调度全依赖鼓角旗号。2?萝!|?拉;小?说/2| ?1最:新?<)章>+节&*更=新?e快??
李逵为人直率,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吃力,却精通复杂的旗号和战鼓。
每逢作战,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冲锋陷阵。
即便面对鲁智深、卞祥这样的高手,他也只能被动挨打;就算是对上项充、李衮,也只能处于劣势。
项充与李衮经过历练,已学会包抄与埋伏的战术,而李逵则成了单纯的实战经验积累者。
豹子头初来乍到时并不适应,但很快掌握了诀窍。
虽然他演练的机会不多,却击败过史文恭、孙安等人。
至于徐悟锋,凭借穿越带来的知识优势,在众人中显得尤为突出。
然而,他并非不可战胜。
很多时候,他故意设置难题进行实验,力求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对他而言,战场上少犯错误的关键在于平时多经历磨砺。
当下杨志正在山上,徐悟锋决心挖掘他的所有军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