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已基本达成,所以史称“隆兴和议”。
为什么说在南渡诸帝中宋孝宗卓然称首在南渡诸帝中,宋孝宗是一个真正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锐意恢复,即位之初,就在张浚的支持下北伐。然而,由于已经错过了攻打金朝的最佳时机,加上用人不当,副帅邵宏渊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使“符离之战”没有取得胜利。之后,又在太上皇高宗的安排下被迫起用主和派汤思退为相,朝政完全为主和派把持。隆兴二年(1164),孝宗和金朝议和,这便是“隆兴和议”。隆兴和议虽然是宋金所达成的和议中最接近于平等的和议,但毕竟还是不平等的。隆兴和议绝不是宋孝宗期望的结果,他的目的是收复中原,恢复北宋边疆。在太上皇宋高宗的迫使下隆兴和议虽然最终达成,却让孝宗心里一直愤愤难平。他决定用武力恢复中原,一雪国耻。
然而,陈康伯、吴璘、张浚等将领相继去世,孝宗只好把恢复的期望都寄托在采石之战的指挥者虞允文身上。乾道三年(1167),孝宗任命他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替代去世的吴璘出任四川宣抚使。五年(1169)八月,又召虞允文入朝为右相。八年(1172),升虞允文为左相,再命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封襄国公。孝宗与虞允文相约,虞允文由四川出兵攻金,他派兵由江淮北上响应,会师河南,一起攻金。为此,孝宗整军练武,积极备战,并几次以接受金朝国书仪式不平等而发难,企图引发军事对抗。但是,虞允文到川后,想准备充分,迟迟没能定下发兵的日期,却于淳熙元年(1174)病死,使得孝宗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抗金大将。加上孝宗背后有随时制约他的太上皇高宗,又得不到大臣的支持,终于使他“用兵之意弗遂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