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自建国之日起,宋朝就认定辽国是宋在北方边境上的威胁。+l!u′o·q!i-u/y!d!.*c^o+m+在宋太祖、宋太宗的心中,夺取后晋时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才能算是完成了统一大业。照宋太祖的意思,本想储备巨额资金向辽赎买,如果辽不同意就以这笔开支作为讨伐辽的军费,武力夺取燕、云等州。为此,宋太祖曾在经济上做了多年的准备。但是,宋太祖的宏伟战略没来得及实施就死了。宋太宗继续着太祖未竟的事业。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宋太宗灭北汉后,就想乘胜直取燕、云,众将都认为将士已经疲累,粮饷也不充足,不宜再行。唯独崔翰说:“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取之易。”宋太宗亦决意继续出兵。六月,宋军从太原直接进入燕京外围,辽的东易州(今河北涿州西南)刺史刘宇、涿州(今属河北)判官刘厚德等先后以城求降。七月初,宋军进至燕京(今北京)城南,后又四面把燕京包围了起来。
正在这时,辽景宗派大将耶律休哥率军赶到。宋辽两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大战。?微?趣¢暁¢税¨王^ ¢蕞^新¨彰/截′哽¨薪\筷-辽军耶律沙部战败退却,宋军乘胜追击,却遭到辽军耶律斜轸、耶律休哥二部的左右夹击,而耶律沙部又率部反击,宋军大败,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自己也在中箭后随乱军往南逃,辽军穷追不舍,太宗因伤势过重不能骑马,直到涿州才乘上驴车幸免于难。辽军乘胜追击,到了满城、火山军等地反被宋军击败。这次攻辽战争才告一段落。
岐沟关之战是怎么回事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听信雄州(今属河北)知州贺令图等的进言,认为辽国皇帝辽圣宗年幼(年仅十二),承天太后(即萧太后)专权,宠臣韩德让掌权,内部不稳,是攻辽的好时机。本来宋太宗准备御驾亲征,但高梁河之战的狼狈逃跑记忆犹新,于是采纳大臣建议,命曹彬、崔彦进为统帅率东路军出高阳关,持重缓进,等待中、西路军到达后会攻燕京;又以田重进为主将率中路军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攻山后(今太行山西北)诸州;西路以潘仁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北)东进,然后一齐会师燕京。¨3*叶-屋? !埂*鑫`最?哙¨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宋朝的三路军节节胜利,中路军完成预定任务,攻占了灵丘(今属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等山后要地,西路军也很快攻下寰州(今朔州东)、朔州(今属山西)、云州(今大同)、应州(今应县)等地,东路军则攻占了新城(今新城东)、固安(今属河北)、涿州等地。
然而东路军却并没有按预定计划缓进,而是在粮食转运困难的情况下,迅速进军,占领涿州,又以粮乏退回雄州。但东路军听到中、西路军胜利的消息后,急于争功,重又攻至涿州。时至五月,天气炎热,人困马乏,粮食又快没了,只好再次退兵。恰在这时,辽援军耶律抹支部赶到,与留守燕京的耶律休哥会合,趁机攻击从涿州南退的宋军,在岐沟关(今涿县西南)北追及宋军。宋军环粮车以自卫,大败后乘夜渡过巨马河(今河北南拒马河)。因宋军主力仓皇南逃,岐沟关城中只剩几万运粮军民,辽军不知虚实,因而未加强攻就退兵了,数万运粮军士与民夫得以顺利退回宋境。此战实际上主要是辽军追击溃退的宋军,并未发生重大战斗,史称“岐沟关之战”。
东路军的溃败影响到整个战局,于是,宋太宗命令各路撒军。结果中路军田重进全军而返,西路主力也已撒回,宋太宗又命令潘仁美、杨业保护云、应、朔、寰四州的百姓南撤。而此时辽的十万大军已向西勐攻,并攻下蔚州、寰州,给掩护百姓南撒的宋军以严重的威胁。宋西路军统帅潘仁美、监军王侁不听从副帅杨业的合理建议,迫令杨业在不利的形势下,前往朔州接应南撤的居民,杨业要求潘仁美在陈家谷口设下伏兵。等到杨业与辽军激战于朔州南,为辽军伏兵袭击,按预定战略退回陈家谷口时,潘仁美等却已违约率军逃走。杨业终于全军覆没,自己也在身负重伤后,为辽军所俘,绝食三日而死。西部战事也告结束。杨业子杨延昭(延朗)、孙杨文广后亦是抗辽名将,后世将杨家三代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故事,流传至今。
宋朝收复燕、云的战争再次大败,且损失惨重,宋太宗从此放弃攻辽,改而采取防御战略。
后来,辽军为了报复,又挥师南下,宋辽两军发生了多次战争,辽虽然小占优势,但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