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 第126章完结

第126章完结

一直到了1993年秋天,在马来西亚举行了一次汉学的会议,主办人是林水檺。¢d·a¨n_g′y`u′e`d?u`._c¢o¢m′林水檺原来是我在台大的学生,后来他申请到U.B.C.大学念了一个硕士,还是我的学生,毕业后就到马来西亚去教书。这次会议邀请了我,也邀请了冯其庸先生,我跟冯先生就又见面了。那时北京已经有了我老家察院胡同的房子要拆迁的说法。因为我曾经参观过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那里都是四合院式的小房子,有学生住的地方,有讲课的地方,很幽静;所以我一直想把我的老家办成一个像白鹿洞那样的书院。那时我已经在南开了,我也希望南开的研究所在北京设个办事处,有这么一个联络的地方,因为我毕竟在北京有老家呀。我打算跟国家交涉,希望国家在拆迁我的老家时,能够给我们另一个地方,重新盖起一个院子来。就是在这次会议的一次宴会上,很多人都问我们老家房子的事情,当时冯先生也在场,他听到了我们的谈话,冯先生很热心,回来以后,他就跟我联系,帮助我联系找地方。\x\i-a.o?s\h-u?o!h-u!a·n?g¢.^c?o′m,

冯先生介绍我认识了当时西城区的区长赵重清、书记李雅清,给我们在什刹海那里找到一个地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对面,中间隔着后海,是非常好的一块地方。我回来就跟南开大学说了,南开大学说很好,可以去看一看。可是南开大学没有去办,一直拖了下来。后来听说那块地被别人买走了,开了饭店。冯先生还是很热心,他说这块地没有了,还有别的地方,他又陆续介绍我们看了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好的地点。那时南开大学有一个专门管建设方面的人,可能觉得我们这事不是他能赚钱的买卖,所以就一直不热心,使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这个人我也不记得名字了,听说后来他逃跑了。冯其庸先生、赵重清先生、李雅清先生这些朋友帮了很多忙,陈洪先生也见过他们,一起看过一些地方。南开大学那个管建设的人也去看了,但是都没有给回音,最终都没有办成功。冯先生真的是非常热心,为了保存我家察院胡同的房子、帮忙寻找新的地方尽了很大的力量。·求~书?帮- ~追.最,歆-彰.洁!

虽然这件事没有办成,我却跟冯先生成了很熟的朋友。他送给我很多本他自己的书,我也写过《七绝三首》赠冯其庸先生:

威州高会记相逢,三绝清才始识公。妙手丹青蒙绘赠,朱藤数笔见高风。(注一)

研红当代仰宗师,早岁艰辛世莫知。惠我佳篇时展读,秋风一集耐人思。(注二)

一编图影取真经,瀚海流沙写性灵。七上天山奇志伟,定随玄奘史留名。(注三)

注一:宽堂冯其庸先生与余初识于1978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所主办之国际红楼梦会议中。冯公对红学之研究固早为当世所共仰,而在会议期中冯公更曾以其亲笔所绘之紫藤一幅相惠赠,于是始识其诗书画三绝之妙诣。

注二:1993年冬又得与冯公在北京再度相晤,冯公复以其大著多种相赠。其中《秋风集·往事回忆》一文,曾备叙其早年生活之艰苦,而冯公能有今日多方面之成就,则其资秉之高、用力之勤,固可想见矣。

注三:2001年返国与冯公又得相晤,冯公又以其近日在上海展出之《冯其庸发现考实玄奘取经路线暨大西部图影集》一册相示,既叹其七上天山之探奇考古精神之卓伟,更赏其摄影取景之艺术境界之高妙,钦赏之余因写为小诗三首相赠。

冯其庸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先后九次到西部考察玄奘取经之路和丝绸之路。1998年8月冯其庸先生以七十六岁的高龄亲自上了帕米尔高原,发现了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经过的古道——明铁盖达坂山口。2005年8月冯其庸先生随“玄奘之路”文化考察团再上帕米尔高原,在明铁盖达坂山口立起一座1.4米的石碑,以纪念玄奘追求真理、传播文化的伟大功绩。冯先生的摄影水平非常高,他拍了很多照片,而且上面还有他的题诗。

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他对我家祖宅的关心,他还非常关心我这边工作的情况。比如说我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清代手写本的陈维崧的《迦陵词》,我请冯先生亲来看过;我还请他给我的学生们讲过课等等,冯先生总是非常热情地答应我的邀请;前不久他还让一个雕塑家纪峰先生跑来给我塑像。多年来冯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感念不已。

十、饶宗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