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129章完结

第129章完结

四月二十六日,扬州失陷第二天。^x~k¢a~n?s*h?u¨w¢u/.·c^o`m^“上视朝毕,对群臣问迁都计。”[47]扬州消息何时为南京所知,不详。有迹象表明,马士英开始严密封锁消息。“二十七日己卯,龙潭驿探马至,报云:‘敌编木为筏,乘风而下。’又一报云:‘江中一炮,京口城去四垛。’最后,杨文骢令箭至云:‘江中有数筏,疑是敌人,因架炮城下,火从后发,震倒颓城半垛。早发三炮,江筏粉碎矣。’士英将前报二人捆打,而重赏杨使。自是,报警寂然。”如实报告有罪,颠倒事实受赏。士英大抓舆论导向,清军几只木筏都不让提,扬州那样的重创,更不容泄露。不过,这种防范只对人民有效,从朱由崧动迁都之念,我们相信高层早早得知扬州发生了什么。

情形跟一年前的北京一模一样。崇祯皇帝试探迁都,遭大臣反对;眼下,朱由崧的试探也当即被否定。“礼部尚书钱谦益力言不可。”[48]朱由崧不死心,二十八日,再次试探:召对。+x\d·w¨x.t^x,t¨.`c?o-m,上下寂无一言。良久,上云:“外人皆言朕欲出去。”王铎云:“此语从何得来?”上指一小奄。(王铎)正色语奄曰:“外间话不可传的。”铎因请讲期,上曰:“且过端午。”[49]

平头百姓以为,皇帝都是说一不二,其实没那事。以明朝为例,做得了自己主的皇帝,拢共两个半——太祖、太宗外,世宗嘉靖皇帝可算半个。盖因礼法拘限甚紧,所谓“至高无上”,于大多数皇帝来说仅为虚名,他们真实的景况,用“动辄得咎”形容都不过分。武宗之荒唐、神宗之财迷、熹宗之沉湎木匠活计,都是“苦闷的象征”。甲、乙两年,先后两个皇帝的迁都之想,于情于理说得过去。只有一点,首都为祖陵社稷之所寄,弃之不顾有伦理瑕疵。因此,商于大臣,竟无人敢担当支持,像钱谦益那样端出卫道架势“力言不可”的,倒层出不穷。典型的道学误国。/x?i`n_k′a!n-s′h!u?w,u..*c^o,m_又如王铎,皇帝试以迁都,他却答以“讲期”,请示何时重开经筵。难怪计六奇叙至此,兜头臭骂:是时,清兵渡江甚急,王铎身为大臣,而无一言死守京城以待援兵至计,乃第请讲期,岂欲赋诗退敌耶?抑效戎服讲老子耶?这都是不知死活人,国家用若辈为辅臣,不亡何待![50]

朱由崧就此知道,命运注定。计六奇说:“弘光云‘且过端午’,此语颇冷。”[51]说的是,正是心已冷。之后,他完全变成了局外人。五月初五,百官进贺,“上不视朝,以串戏无暇也。”朝事、国家,什么都已与他无关。

冷淡,是明朝首都最后时光的基本色调。与通常想象的不同,末日将至,南京既不悲愤激昂,也不恐惧绝望,甚至没有骚动不宁。事后,计六奇表弟胡鸿仪回忆彼时的南京,用一句话描摹其气氛:“人情意兴,极为冷淡无聊。”[52]马士英手下每天拿些假捷报“进贺”,“欲愚都人耳目”,其实这种动作已属多余——无人关心或在乎局势,无论是好是坏,从朱由崧到普通市民都不关心。大家只静静等着,等待那个众所周知的日子到来。

这天,终于来了。

《东华录》载多铎给清廷之报告称:

初八日晚,令拜音图图赖阿山率舟师由运河潜至南岸,列于江之西,距瓜州十五里。初九日,复令梅勒章京李率泰率舟师五鼓登岸,黎明渡江,官兵陆续引渡。[53]

作为清军统帅的正式汇报,其叙述一定是可靠的,我们据此可将清军过江时间、地点确定下来。

然报告过简,无以尽显三百多年前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渡江战役”的气象。《明季南略》综合诸家记载,辨订异同,过程最全,兹据以重现。

清军行动从五月初八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