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114章完结

第114章完结

就连在狱中,“泼妇”性情也未收敛,“呼天大哭”,“且咒且詈”,口称“这短命人少不得死我眼前”。+E′Z-暁/税*王_ ,更+欣′嶵`哙,[41]可以想见,朱由崧关于童氏的记忆不会特别愉快。

不妨点破,童氏之于朱由崧,是落难那段时光他如何穷酸、卑微的见证人,是他贵为天子之后想彻底翻过、不再面对的一页。明代戏文盛行公子落难、金榜题名的故事,这个也是;无非公子换成王子,中状元换成当皇帝。《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负心莫稽最后被打了板子;眼下,挨打的不是莫稽,是金玉奴,原因是眼前这位莫稽第二已是天下最大的官儿,挨板子的只能是别人。

朱由崧被冯可宗搞得“面赤”之后,“令太监屈尚忠会同严审”[42],派身边亲信介入,冯可宗则知趣地“辞审童氏”。屈尚忠一旦接手,即开始“严刑酷拷”[43],童氏噩梦降临。

《爝火录》有件材料,别家未载。¨优!品\小.税.旺¨ ,毋`错¨内_容`那是童氏狱中写给朱由崧的一封信;根据信中陈述,之前还写过一封,这是第二封。前一封“具有别离情由事”,回忆与朱由崧离别的经过,而朱由崧答复:“童氏系假冒”,“一并严究”。童氏不得不再写一封,进一步细说,作为反驳。信中,她对关键过程的回忆,具体到某日某时某分,包括朱由崧逃走时“止携金三两,别无他物。身穿青布小袄,酱色主腰,戴黑绒帽,上加一顶乌绫首帕。临行,尚穿白布袜脚带,匆忙中始易白布脚带,是臣亲为裁折,皇上宁失记否?”读了这些,我们乃知刘良佐妻为何会见童氏之后,有“语甚凿凿”的感受。还出现一个重大情节:臣赖祖宗之福,皇上之恩,诞生一子,厥名金哥,掌上之珠,咬痕在腋,患难携持,手口卒瘏,万死一生不忍弃,无非为皇上三十无子。而现在皇子混处民间,终同草木枯朽,臣得罪于祖宗不浅矣。此时不敢望皇上收认,止金哥原系皇上骨血,祈念父子至情,遣官察取,臣即髡发自尽,亦所甘心。[44]

与他著不同。他著多说此子“弥月而死”,此处则说活着,失散民间。*E′Z?晓,税¨惘/ ?更·鑫`蕞-全,

这封信,笔者颇疑系好事者之所为。先前我们是曾说过童氏“知书”,然而信中文字的生动,似非“知书”即能达到,况且情辞之宛转,与童氏粗豪性格也有不符。不过,某些内容与语气,又不像伪撰者所能,如她自称:“性过梗直,不合于众,今日艰苦备尝,岂复有不体人情,故性复萌者?”是夫妻间才有的隐情密意,倘系出伪撰,作者显然也对案情有过透彻的研究。

童妃之结局,有说活活气死(“童氏号呼诅骂,寻瘐死狱中。”[45]),有说“久之饿死”[46],最惨的则说“榜掠宛转以死”[47]。

关于童妃真伪,朱由崧坚称“假冒”,跟他一道流浪的奴仆也全都替他作证:“从龙诸臣皆云诈伪”。但除此以外的人,看法却截然相反,都认童妃为真。朱由崧及其身边人,愈矢口否认,“外疑愈甚”,“人终不信也”。[48]连马士英此番也不站在朱由崧一边,在奏疏中援引吕雉和刘邦失散的例子加以劝导,又曾与阮大铖等有如下讨论:马士英语阮大铖曰:“童氏系旧妃,上不肯认,如何?”大铖曰:“吾辈只观上意,上既不认,应置之死。”张捷曰:“太重。”大铖曰:“真则真,假则假,恻隐之心,岂今日作用乎?”士英曰:“真假未辨,从容再处。”[49]

三副心肠,跃然纸上。阮大铖最毒。不过,关于真假问题,不单马士英倾向于真,即阮大铖实亦不认为假;他强调的是,勿存恻隐之心,要以朱由崧所真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