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说“清兵屠城凡三日,晨出杀人,暮则归营。”),“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幸免者,仅躲在寺观塔上隐蔽处的五十三人而已。至此,前后八十一天,江阴人以“城内死者计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104]的代价,替明朝国人表示,中国“不至拱手献人”[105]。
十
日寇南京大屠杀无人不知,而1645年清兵在扬州、嘉定、江阴连续三次大屠杀,知道的人大概已不多。从当时人口比例讲,后者比南京大屠杀有过之无不及。时过境迁,这类记忆却往往被历史冲淡。我们重新提及,如果只为翻翻旧账,没有必要;重要的是,从中收取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
重新认识首先从一点讲起:扬、嘉、江三次屠城,本都可以“避免”。此话怎讲?前面提到皇太极时满清调整政治战略,放弃了屠戮旧俗,公道地说,入关后直至扬州事件前,清兵比明军、李自成纪律都好,更遑论张献忠。扬、嘉、江之屠,直接原因都是遭遇抵抗。
反过来,三地遭屠也为我们做了强烈的标记:到1645年夏天为止,满清入侵的过程,只在东南引发抗战,在别的地方都望风顺从、波澜不兴。这个要点,我们且将它记下。
次而还有两个要点:第一,南京投降后,清兵沿镇江、无锡东进过程中,在很多地方绝无扰民,更不必说屠戮。第二,发生大惨案的江阴、嘉定两地,亦非一开始即呈恶性对抗态势,而是因为当中发生一个重要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