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逻辑,任何现代人岂但接受不了,更觉匪夷所思。笔者并不例外。我在此娓娓述之,绝不表示认可。作为经过民主思想熏陶过的我们,对君父至上、爱君甚于爱国的是非观,只能斥之“咄咄怪事”。但是,回到1644年,这种是非观不仅不是“咄咄怪事”,反而无比真切,人们正是通过它来指导判断,决定言行。而且,不单明朝的态度为其左右,满清当局的举措同样处处以此为考量。
在满清方面,对于入主中原一事,显然经过极精审的计划。他们透彻研究了中国的伦理体系,深知如何获致权力合法性。单说以武力推翻明朝,他们早有此能力,却一直在等待真正合适的时机。当李自成作为造反者攻克北京、逼死崇祯皇帝时,满清意识到,最理想的时机出现了。入关后的事态,也继续证明满清当局有既定、成熟的政治战略。他们倾其兵力,一路向西追歼李自成,对黄淮以南的明朝则置之不问。他们尽可能地为自己捞取合法性,以便最终向中国臣民证明其君父大仇是仰赖他们方得偿报,乱臣贼子是由他们亲手化为齑粉。在北京,他们还为崇祯夫妇正式发丧,令其入土为安。第二年,当清军携带着李自成殒命的成就出现在黄淮北岸时,他们已经站在伦理制高点上,俯视着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