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沈志华所言,毛泽东向金日成暗示,要想“速战速决”,人民军应当绕过城市,不要让部队陷入城市战中,而要打击李承晚军队的军事要地。\鸿-特¨晓`税′惘_ *醉′新?璋?结\庚_薪·筷-速度是关键。毛泽东预言般地向他承诺,美国要是参战的话,中国一定会出兵相援。这次会见结束以后,金日成当着毛泽东的面告诉苏联驻华大使罗申,他与毛泽东对自己即将发动的这次进攻意见一致。这话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毛泽东并不高兴,因为这个年经人自负、鲁莽、军事经验不多,而且还有不容分说的态度与越俎代庖的行径。
愁云惨雾:朝鲜人民军南下(4)
在此之前,朝鲜一直都是苏联的一个卫星国,而苏联人也一直在刻意淡化中国方面的影响。随着战事日益临近,金日成身边的高级顾问——那些苏联的将军们逐渐接管了策划战争的大权。他们认为金日成此前制定的进攻计划并不高明,并且根据苏方的意图进行了修改。在历次高度敏感的战争计划会议上,朝鲜劳动党政治局和人民军中的亲华人士都被刻意排除在外。某些重型武器也是通过海路而不是铁路运抵朝鲜,为的就是绕开中国。显然,朝苏双方都想尽量缩小中国的作用。~比-奇.中/蚊·惘. ′无!错¨内,容·金日成曾经暗示,希望在6月中下旬雨季来临前的某一时间发动攻击。最后,斯大林同意把时间定在6月末。苏联最后一批、也是最大的一批军火已于6月初运达。距离朝鲜发动进攻的日期越近,苏联的指使就越明显。直到6月27日,也就是朝鲜人民军越过北纬38度两天以后,金日成才通报中国当局。在此之前,中国只能依靠广播报道获取有关消息。当金日成终于接见中国大使时,一口咬定是韩国首先发动攻击,不过中国人清楚他在撒谎。有意思的是朝鲜“入侵”前几周三方(苏、朝、中)的态度。尽管金日成一直认为自己稳操胜券,但这三国之间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紧张和对立,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很低。
对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来说,这不是一场内战,而是一次越过国界的进犯,是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行径”。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西方国家因没有及时阻止希特勒的侵略行为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这种观点对于中国、苏联和朝鲜却显得匪夷所思。他们认为,1945年美国授意作为南北朝鲜分界的那条38度纬线,根本就不是什么边境线(几个月后,当美军与联合国军越过此线向北进发时,他们的观点却一反往常)。_求?书.帮¢ *埂¢新?嶵\全`在他们看来,朝鲜在6月25日的所作所为与当时印度尼西亚尚未结束的、而中国业已结束的国内战争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他们代表朝鲜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长期斗争过程中的一次行动而已。
实际上,早在北方发动攻击的前几周里,就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不过,在当时美国情报部门获悉的关于虎视眈眈的南北双方的报告中,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正反两面的消息证明某些事件即将发生或者根本不会发生,因此这些迹象很容易从情报人员的眼皮底下溜走。如果当时稍加留心,美国人也许能够从中发现一些不祥之兆。一位年轻的前美国战略情报局(OSS,中央情报局的前身)驻华官员杰克·辛格劳布当时正在培训一批韩国特工去寻找一些能够证明平壤方面不再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的证据。随后,他派遣这些人越境潜伏。这些人都是新手,而且他们的训练也没有达到最高水平,因此这些特工的任务就是搜寻那些最简单的迹象:首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边境地区有无疏散或者撤离当地居民的行动,因为这是战争准备正在进行的信号,而共产党当局对此会极力掩饰;其二,他们有没有对一些小型桥梁进行拓宽或者加固;其三,有没有人从事任何有可能重新开通南北铁路的活动。
辛格劳布的手下都很年轻,但是他认为有些人相当优秀。到了春末,他已经搜集到不少非常有价值的情报。这些情报显示,朝鲜正在向边境地区派遣精锐部队,同时悄悄撤离当地平民。此外,他还得知有些桥梁正在被加固,而每到夜间,边境地区就有人加紧修复铁路。因此,辛格劳布相信,尽管有关情报铺天盖地,但边境地区源源不断的事件足以证明,这里必有大事发生。
愁云惨雾:朝鲜人民军南下(5)
然而,辛格劳布的工作却受到了诸多方面的束缚。作为一名曾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