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力气特别大。-6/邀¢看/书^惘. ^耕~鑫·蕞`全?所以民间传说对此加以神化,说他曾经吃下了“天上掉下来的馍馍”(是一头龙、两头老虎、九头牛的形状),因而一下子就有了“九牛二虎”外加一条龙的力气,他一个人可以干几十个人的活。可是,他的胃口也是几十个人的量,有些类似在高老庄时的猪八戒。所以,这把力气,用来种田,没有什么前途。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他这身力气最好的用处,就是在战场上。
薛仁贵的运气不错,这个时候唐太宗正要*高丽,广招猛将。在唐朝前期,军队的组成,除了固定的府兵之外,也经常临时招募。其中有些人是主动投军,被称为“义从”,相当于“志愿军”的意思。当然,这些人投军,并非只是要报效国家,而更多的是求取富贵。投军之所以能求富贵,是因为这一时期,唐朝发动的战争,百战百胜。战争中,将士们一是可以掠夺财宝——名将李靖、李等都是不禁劫掠;二是可以积功升官——总打胜仗,自然升官快。可以说,投军,正是追求富贵的捷径。-微?趣¢小*税`徃′ ?嶵¢歆\璋-截`更*薪?筷¢难怪唐代诗人要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史书上特别记载了柳氏这段话,给了后人很多想象的空间。京剧里面的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显然取材于此。守了十八年寒窑的王宝钏,历尽艰辛,实在没有比这更命苦的人了呀。这个悲剧故事,生生赚了后人无数眼泪。但现实中的柳氏,想必命运应该比王宝钏要好得多吧?这多少让我们心情好过一点。
三、白袍小将(1)
于是薛仁贵就去应募投军,从此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他的第一个领导是将军张士贵。这个张士贵,在历史上也算一个颇有名气的人物,战功显赫。可惜后代说书的,为了塑造一个反面角色,就把他给牺牲了,把他描写成嫉贤妒能、老给薛仁贵穿小鞋的一个小人。古代说书人都很明白故事要好听,光有主角还不行,一定得配上反角,矛盾冲突,戏才好看。只可惜了张士贵、潘仁美、陈世美等等这些历史人物了,很冤枉地遗臭万年。
其实,薛仁贵投军之后,并没有被打压,而是很快脱颖而出。因为此时正赶上李世民大举发兵,亲征高丽的大战。\飕*飕~暁*税+网_ `罪,新~蟑.结.埂+薪·哙+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薛仁贵随大军来到辽东的安地,刚好遇到刘君邛率领的一支军队被高丽军队围困。薛仁贵二话不说,拍马冲将过去,一个回合就将敌军将领斩于马下,并且割下首级,系在马鞍上。敌军一下子被镇住了,吓得慌忙撤退。古人常说,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若探囊取物,那本来是夸大之词,可薛仁贵却是货真价实地给上演了一回。他这个开场亮相,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相比后面的他在安市城下的精彩表演,这只能算是小试牛刀。
薛仁贵在安市城下的那次表演,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可以说,即使他一生只此一战,那也足以青史留名了。当唐太宗亲率大军,攻打到安市城下的时候,这次出征高丽的战役,达到了高潮。安市是高丽重镇,高墙深池,防御措施做到了极致,说它“坚不可摧”,并不夸大。同时,高丽方面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又派遣了名将高延寿率兵二十万来增援。因为如果唐军攻下安市,就可以直指平壤,安市已经是最后的防线了。而在唐军方面,则是时间紧迫,眼看冬季来临,如果不能取胜,必然会因为粮草不济、天寒地冻而铩羽归去。百战百胜的唐太宗丢不起这人啊。所以,唐军也是孤注一掷了。
乌云压城,高丽二十万大军依山扎营。而唐朝大军如潮水般涌上前去,两军撞在一起,就像浪头撞上了岸边礁石,激起了冲天浪花——大战开始了!在唐军的后方高地,黄伞盖之下,唐太宗亲临观战。此时的他肯定会涌起无限感慨——想当年,每次决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在血雨腥风中舍生忘死地驰骋、搏杀,敌人在眼前,如同潮水般不断涌来,又如潮水般不断退去……而现在的他,身份尊贵,自是不能再以身犯险,只能充当一名旁观者,看着别人的惊心动魄,听着别人的杀声震天,远远传来!
突然间,他看到一个身穿白袍的战士,大声呼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