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关税自主权是中国外交的一大胜利。·狐?恋\雯/穴, .埂^辛.醉¨全′在收回权利运动中,外国特许权从39项减至13项,一些小国治外法权被取消,实现了邮政国有。
在30年代日本侵略扩张咄咄逼人的情况下,仅靠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已不足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国民政府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全力“剿共”的同时,也在积极为随时可能爆发的中日战争做战前准备。
在“九一八”事变后一年,国民政府于1932年11月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它的首要目标为调查、研究国防经济,筹划经济动员。1935年,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其工作的重点是发展与国防联系紧密的重工业。为此专门制定了发展国防重工业的五年计划。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国民政府寻求外援。1936年2月,中德签定了《中德信用借款合同》。根据合同规定,德国向中国提供军火、兵工厂,中国则以钨、锑、猪鬃等战略物资作偿付。在资源委员会的统筹下,五年计划在有序地进行,一批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相继建成。\暁.税`C!M`S¨ !芜¨错·内′容^只是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五年计划不得不夭折。
国民政府为抗日做了许多准备,特别在交通建设、国防建设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国民政府通过依靠国家力量,快速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进而“发达国家资本”的工业化模式无疑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但在经济上表现出这种开放姿态的同时,在政治、文化上却是保守主义盛行。
作为国民党政治权威的蒋介石,一贯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与开发资源,以传统价值为思想主干,重建民族的信仰体系。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动“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是国民党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追求“民族复兴”的重大行动。仅在五个月内,蒋介石先后发表了《新生活运动要义》、《新生活运动之中心准则》、《力行新生活》等数篇文章,并亲自修订了《新生活运动公约》、《新生活运动歌》,将运动推广至国民政府实际控制下的各省区。
根据蒋介石的规划,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准则,要求个人生活的一切方面皆体现在这一原则上。\c¢u?i~w_e·i^j+u!.^i`n~f?o~大力宣传以“礼义廉耻”为符号的价值体系,虽在禁烟、禁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其后也暗藏着不断纯化社会思想的政治意图,而纯化思想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国民党思想一元化的过程。
与统一思想相配合的是在新生活运动中推行军事化。所谓“军事化”,即指“重组织,尚团结,严纪律,守秩序,知振奋,保严肃”,[1]希望以军事化特有的集中服从来打消个人的自我意识,使社会成员在迷失自我价值的基础上认同国民党的权威。
由于国民政府奉行以蒋介石为中心的新权威主义策略,在引入西方的科技、军事知识的同时,还是以传统方式拒绝进行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国民党所努力的“民族复兴”的成效有限,离建立一个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民族独立国家的目标距离尚远。
三、抗战与全民爱国主义
1935年,日本侵华的步伐不断加快,华北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团体风起云涌,中共的“八一宣言”传到国内,其抗日主张得到社会各界的同情、重视和支持。面对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压力,国民政府以“军事演习”为名,调兵北上,在华北积极备战。同时,蒋介石在外交上做出重大调整,在继续争取英、美外交支持之余,开始谋求中苏两国关系的和解,以备中日战争一旦爆发时,中国能获得苏联的支持。
1935年春,蒋介石派曾任自己侍从达八年之久的邓文仪任驻苏武官,负责沟通中苏高层间的联系。为了改善中苏关系,蒋介石不得不重新处理自己与中共的关系。他对此慎之又慎,并且决不允许其他人与中共有任何交往。1935年年底,国民政府与中共开始某种试探性的接触。国共双方此时的联系仅停在较低的层次上。蒋介石的这种调整纯属不得已而为之,他在与中共保持联系的同时,又力图彻底削弱中共的实力。在蒋介石看来,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