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三十一岁的康熙帝首次南巡。皇帝正当盛年,清帝国国势亦如最高统治者的年岁。这次南巡,有两件大事极具象征意义。其一是十一月康熙南巡到明朝的旧都江宁(南京),拜谒了孝陵。南京对明朝的遗民来说,最具符号意义。此次视察,康熙帝题写了“治隆唐宋”的匾额来褒奖明太祖朱元璋,目的是安抚东南一带乃至整个原大明版图内的汉人。同时也应该有彰显合法性的考量,用现在的话来说,强调了大明江山的“股权”交给满清是合法转让而非抢夺。
第二件事是康熙帝坐船经运河返京,在运河边重要城市济宁上岸,然后驾临相距百里左右的曲阜。在此他拜谒了孔庙,题赠“万世师表”匾额,并听取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对儒家经典的讲解。这举动当然更是为了争取汉族士人对其统治合法性的认同。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这次他来到了大运河最南端所在的浙江省,并到绍兴府拜祭了中国儒家经典中上古圣君之一的大禹陵墓。其目的和首次一样,只是工夫做得更细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