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勤俭治国或治家更是主导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近两千年的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历代圣贤谱系中地位崇高、也可说是第一位非神话的圣人周公,在辅佐年少的周成王数载后,将政权交给成王时,发布了一篇被中国传统的政治学推为执政宝典的训示,即载入《尚书》的《无逸》。此文通篇就是告诫执政者不要贪图安逸,不要生活奢靡:
“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拜此文及《尚书》中其他文章所赐,商纣王成为了奢靡亡国最早也最有名的典型。
尽管类似《无逸》这类道德说教的文章在中国典籍中不胜枚举,尽管多数开国君王如隋文帝杨坚比较勤俭并希望垂范于后世子孙,但于富贵中长大的继承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奢靡,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下,这几乎是无解的历史宿命。
多数人认可的“不平等”
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这是人性的弱点,一个人要主动克服这类弱点需要强大的道德自制能力,殊为不易。帝王将相也是俗胎肉身,除了少数筚路褴褛、历经艰难而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深知守业不易以及一些能遵循儒家道德的高官做到自我克制外,多数帝王和高官,很难抵抗住权力所带来的种种诱惑,其中最难克服的便是肉身的享乐。而且权力越大,权力带来的财富越多,则掌握权力的人,其生活越可能堕入无节制的奢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