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晚会上,我听到了两首终生难忘的歌曲。-0¨0_s?h¨u?./n?e~t.一首是《民主自由歌》(?),其中一段至今记忆犹新:
为什么十家房子有九家空,为什么十个人就有九个穷?
都只为旧社会不讲民主,军阀们官僚们到处横行。
再一首就是《东方红》。可以肯定地说,这首歌当时已明确以这个名字命名了。而且第一段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第二段是“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第五十四章(2)
1985年厦门大学师生合影徐非光说:
我不记得当时是否发过这首歌的歌片,但第二天起,整个烟台军民都在高唱这首歌了。接着,这首歌就在整个胶东解放区广泛流传开来(当时两个歌剧的个别唱段甚至也得到流行,例如“王木匠在黎城县,买了一把锉……”,我们许多年轻人都可以哼哼)。
一首歌曲这样引起轰动,得到如此迅速的传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得力于它的歌词反映了时代的呼声,唱出了群众的情绪,也得力于它的曲调优美、动听、欢快。+求/书-帮^ .哽!芯.最*筷~这个文工团的演出,对当时胶东解放区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和冲击力,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首《东方红》。
徐非光推测说,这里说的“总政文工团”,大概就是公木同志说的“东北文工团”。因此,我对“《东方红》首次演出在沈阳”一说,不能不表示怀疑。因为该团在烟台的演出,肯定是在沈阳演出之前。而在烟台的演出,肯定是已经正式用《东方红》的歌名了。对于《移民歌》这个名字,我不仅没有在那次演出中听到,直至后来也从未听到过。徐非光认为,《东方红》早在沈阳之前,就已在烟台演出,并在烟台和胶东半岛流传开了。
对于徐非光的反证,公木于当年4月2日撰文做答。关于自己介入《东方红》这支歌的编创经历,他说:
“东北文工团”不是肖向荣同志率领的文工团。徐非光同志说他叫“总政文工团”。这个总政文工团在延安时我没有听说过,也许是为赴东北途径山东而新组成的吧。这些希望能调查一下。不知他们何时从延安出发?到烟台,目的大概也是渡海赴东北的吧,徐非光同志说,总政文工团在烟台演唱过《东方红》。¨我!的·书\城/ .埂/新¨最^哙~时间如果在9月或10月中旬,最晚20日以前,那便是早于东北文工团在沈阳的演出。如果在10月底以前至11月以后,那便是在沈阳演出之后了。这可以再从多方了解了解。徐说:第一段歌词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其中“幸福”两个字,肯定是我们改定的。原文是“谋生存”,这不会是“不谋而合”吧。关于“共产党,像太阳”一段,在我的《出发》中,已记上了,说明我们在行军途中,大家就这么编唱的,只是到沈阳后才写定下来。开头那句“照到哪哒哪哒亮”,为了保留陕北风味,后来传唱中才把“哪哒”改成“哪里”,是群众给改的。在写这段歌词时,我们还就“哪里有了共产党”一句,也经过一番斟酌。因为一路上唱的,有时是“出了共产党”,有时是“来了共产党”,直至要正式演出前,不得不写定下来时,才感到“出了”和“来了”都不合适,经推敲,才想到“有了”两个字。这事,刘炽、田方、于蓝、雷加、严文井、王大化等都曾参加过嘀咕,如今不知刘、雷、严诸同志还记得否?反正我是印象很深的,因为我是执笔人。
公木推测说:
1993年10月无锡讨论会合影烟台的演唱,如在10月中旬以前,那只可说大家都不谋而合了。如果在10月底或其以后,则只可证明当时山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