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公木传 > 第94章完结

第94章完结

1985年9月,公木曾与匡亚明“私下有约”:“偕登寿域,共庆建校60周年。\暁.税`C!M`S¨ !芜¨错·内′容^”还乘兴写诗为证:“满月凌空舞,夕阳耀远红。三千零六载,百岁又七翁。桃李无言语,径蹊自纵横。六十周年日,弦歌鸣放宫。”笔者动笔完成本书的2006年,正是吉林大学60周年校庆的日子。可惜匡先生没有活到今天,公木先生也已经逝世8年了。

宋振庭先生后来也与公木结下了终生友谊。公木留下的诗中,多有《给S》、《送别宋振庭》等。宋先生18岁就当了华北联大(前身为陕北公学)教育科长。当时,他和张春桥都是华北联大的科长,曾同住一间屋子。1943年初,22岁的宋振庭腰上别着一支盒子枪,来到晋察冀根据地的曲阳参加抗战,“过了三年李向阳式的游击生活”。从任曲阳区大队政委时算起,三十年间,当过省委宣传部长、省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中央党校教育长。宋振庭的最后几年,是在胰腺癌的折磨中度过的。他去世的噩耗传到公木这里时,正赶上停电,公木点上蜡烛,挥泪为他写了一首诗送别。\3+叭?墈\书·蛧/ ^最¢芯?彰-结~哽\薪`筷,

在吉林大学,公木一心扑在教学上,还热情辅导学生们办墙报、搞创作、为一些文学爱好者看稿、改稿,并编写了几十万字的“毛泽东诗词”讲义,都是油印,没有正式出版。他强调重基础,开放思路,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提高。他曾批评学生把“兴趣”写成“性趣”。后来发现理科学生不重视语文课的学习,还以自己于13岁时所写的作文《雷殛强盗说》为例,说明语文课也是理科生的基础课,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人的思想重要的工具,从而批评学生在学习上偏科的错误倾向。

1962年,诗人颜廷奎当时正在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第四十二章(2)

公木……在新生欢迎会上,着一身驼色中山装,刚刮过胡子,显得刚毅而蓬勃。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至今我还记得其中的一句话:“知古而不知今谓之盲瞽,知今而不知古谓之陆沉。+咸~鱼\墈¢书·王. ~首_发?”这句话出于何处我不知道,但确是他治学和创作的经验之谈。

然而低年级的学生一开始是听不到他的课的。幸运的是,系里要创办一个系刊,一个年级出一个编委,公木任名誉主编。我作为一年级的代表忝列其中。这样就有机会经常聆听他的教诲。这样的接触能获得许多课堂上所不能获得的东西,也更能了解一代师表的品格学问。系刊的名称叫《耕耘》。第一次开编委会,公木就对我们说:“不要小看这板报式的刊物,许多大作家大诗人都是从办小刊物开始的。它可以锻炼我们的鉴赏能力,在编稿过程中,还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做一个编委,也要自己写稿、写编者按或编后语,对提高自己的写作也是一个促进。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干,严肃、认真、细致、负责地把刊物办好。”他还写了一首七律发表在《耕耘》创刊号上。公木的言行鼓舞了我们的办刊热情,从1962年秋直到文革前夕,《耕耘》每月一刊,办了三年多,发表了几百篇同学和老师的诗文,在文科各系小有影响。记得在讨论影片《早春二月》时,当时一片批判声,我们班的一位叫张况的同学却写了一篇《二月是早春》的评论,对影片持肯定态度。我们拿不准,去征求公木老师的意见。他说:“作为系刊,应该允许不同观点的文章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发吧,一切都由我负责。”……他似乎好了疮疤忘了疼,依然故我,不肯随波逐流。我们为他担心。他说:“这是学术、艺术上的讨论,既然是讨论,总不能都是一个腔调吧!”

1963年5月9日下午,吉林大学在图书馆的小礼堂里举办讲座。公木主讲“继承和发扬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由于事先张贴出海报,因此来人特别多,除了中文系的师生外还有文科各系、理科各系的师生也都慕名而来。公木讲了六个问题,用了两个半小时。公木最后说:“我们不会一帆风顺,还会遇到重重的暴雨狂风。&l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