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公木传 > 第92章完结

第92章完结

后来,张藜把这部歌剧改编为了电视剧《风烟信使》。¢餿?飕¨暁`说·蛧- -首′发?多年以后,已经写出了《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等许多优秀作品的张藜,还在《通俗歌曲》杂志写文章回忆和公木一起谈诗的情景。歌剧《青林密信》共演出200多场。由李世荣担任男主角。他曾在公木作词的电影《桥》中担任过主题歌的领唱。连周总理都看过这个戏,还称赞男主角唱得好。

尽管生活坎坷,但是诗人公木心中始终亮着一盏不灭的明灯,公木在《夜行吟》中吟唱道:我从昨天来,/我到明天去。/告别长庚,/奔赴启明——/长庚已经隐没,/启明还没显形。/……我从昨天来,/我到明天去。/背离长庚,面向启明——/长庚沉落天外,/启明闪现心中。也就是靠着这个坚定的信念吧,公木虽然心中有一种苦痛,但他并没有沮丧,没有灰颓。他的思想依然活跃。

至1961年,公木已经在孤独中度过了三年。他读了许多书,其中有不少是中国古典书籍。¨E+Z-暁·说`徃′ ?最?鑫·漳¢节~更+辛′哙?

第四十一章(1)

第四十一章塑造每当遇到痛苦,想想也曾陶醉于梦一般快乐,痛苦就被冲淡了。

每逢感到快乐,想想曾经熬过的火炙样痛苦,就更加欢乐无极了。

痛苦是沉重的载体,快乐是翅膀,——轻灵犹如云游底想象。

快乐与痛苦,痛苦与快乐,是节奏,是旋律,是音韵,是天籁,是生命的浪波。

这是公木在省直农场劳动时写的一首诗。当时饥饿正袭击着神州大地,现在从薄一波同志的回忆中得知,为此而丧生的,仅1960年一年,其总数即在一千万人以上(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873页)。幸免于难的大都也浑身浮肿,当时讳言为“病”,谓之“无名浮肿”,即周身疲惫无力,腿部、面部用指头按下去,凹陷部分久久不能恢复原状。为此,全国实行“劳逸结合”,公木所在的单位也不例外,对上下班制度的遵守要求不十分严格。\暁.税`C!M`S¨ !芜¨错·内′容^

可是给改造好的右派分子摘掉帽子的工作还是一年一度进行。 薄一波提供的数字是: “1959、1960年两批摘掉约九点九万人的 ‘右派分子’帽子的基础上,从1961年起,又分批摘掉了一部分‘右派分子’的帽子。到了1964年,已先后五批共摘掉约三十多万人(其中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右派分子’帽子。”(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1001页)那时大一些的机关单位,都设有自己的农场,一则是作为知识分子和干部劳动锻炼的场所,二则可以解决当时甚为奇缺的猪肉鸡蛋等副食品。省直机关农场位于长春市城西乡,离开和平大路青州路口正北约4公里,几经变迁,现在是长春市的农业科学研究院。公木本不属于省直机关,却也被送到了农场。因为当时吉林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做好即将摘掉“右派”帽子人员的工作,在省直农场(大兴农场)举办训练班。

1961年春,公木被指名参加专门为这些“右派”设立的省直农场毛泽东著作学习班,进行教育改造,边劳动边学习。学习的内容是毛泽东选集四卷,分为5个专题,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等。二百多名“右派”分为两个班,住在搭起的大席棚里。公木还是毛泽东著作学习班的辅导组组长。上级派人来讲两三次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毛泽东击习完之后开展讨论。随后由公木作为被指定的学习辅导员,认真组织讨论,带领大家学习政治理沦,用马克思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

劳动时,公木分到一队,任积肥组组长。他们当时分成三个队,各有一名主任管理,每个队又下设三四个学习组,组长在“右派”中选出,各队有自己的宿舍,说是宿舍,实际上就是靠墙用杨木板搭成的一条通铺,大家挨肩接踵而睡。冬天在屋子中间用砖砌成的火道取暖。各队分住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