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首颂歌的诞生,有人曾经写成散文,收入初中语文课本。~x/w+b!b′o¢o?k_..c/o`m,大意是说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有源担着粪桶到县城去担粪,此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霞光万丈,浑身顿觉温暖起来,他心中一动:“把毛主席比作太阳最好不过了”。到了城里,又见到“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的标语。他开始构思着一首新歌,经反复推敲,终于编出了以《骑白马》为曲调的《移民歌》。第一段歌词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1943年春节闹秧歌时,由侄子李增正在佳县山城第一次演唱出去。
这段散文,曾被作曲家刘炽戏称为戏剧小品。
有文字记载可证,《陕北民歌选》成书于1945年,由此可见,至少到此时,陕北还没有一个署名《东方红》的民歌。倘若有,相信《陕北民歌选》是没有不收入的理由的。而且即使是《移民歌》,第一句是“东方红,太阳升”还是“太阳升,东方红”也没有固定下来。′衫?叶/屋. \更′辛!醉`筷/民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很多民歌是群众集体创作的。就是确切由某人编创的作品,无数群众在传唱中,也会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不过解放初期,《移民歌》的词作者一般认为是李增正。
1951年(也有资料说是1952年),陕西省委与绥德专区召开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李有源在会上做了“我是怎样编写《东方红》的”发言,因之成为新闻人物,大幅照片刊在《人民画报》上。自此,李有源取代了李增正,成为《东方红》的当然词作者。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一致欢迎他为文代会编唱一个秧歌。他当时对大家突然提出的要求有些紧张,但他镇静一下又稍加思索,就随口唱道:
第八章(5)
人民高,人民贵,人民参加文代会,人民的意见最宝贵,人民的江山万万岁。
歌声一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佩服他即兴创作的能力。当时地委的一位负责同志高兴地说:李有源真是一位天才的农民歌词作家。
悠悠数十年,李有源的大名随着《东方红》的升腾而传扬,“文革”中达到极致。~卡+卡¢暁-税¢蛧+ ^追/蕞~鑫_漳\踕/记述李有源编写《东方红》的故事拍成电影。2001年的时候,甘肃一家歌舞团还根据李有源的“事迹”排了一个舞蹈诗,向建党80周年献礼。
第九章(1)
第九章烽烟中的大学1945年公木在本溪创办东北大学留影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宣传部部长何凯丰指示在东北局宣传部工作的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并提议聘请当时担任本溪市委宣传部长(一说是副部长)的公木和当时任沈阳市市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著名病理学家白希清教授,一起参加筹备工作。1月10日左右,东北局任命公木为东北公学教育长。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由公木执笔起草《东北公学招生广告》,以校长白希清、副校长舒群的名义刊登在1946年2月20日的《东北日报》上。经过考试,预科和研究室录取了学生70余名,行政训练班录取了200余名学生。后来,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白希清、舒群为副校长,公木为学校第一任党委书记和教育长。校址设于本溪。
1946年,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开学典礼(三排坐者右起第十三人是公木)学校正准备开学之际,由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学校被迫撤退。在公木的带领下,学校师生此后辗转安东(现丹东市)、通化、梅河口、吉林、长春、佳木斯等地,历时三个月,行程达三千余里。
1946年2月23日一大早,作好充分准备的部分师生,带着图书和炊事用具,坐着4辆4吨重的载重汽车,离开即将开学的本溪校址,沿着崎岖山路向安东(现名丹东)进发。到达安东后,在过去曾是日本人办的中学——“安东联合中学”下车,住在该校宿舍,并借该校教室作为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