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公木传 > 第8章完结

第8章完结

搬到总政之后,公木就去向萧三等诗友告别,也向延安诗社的许多同志告别。?白\马′书.院~ ^追^蕞^歆_蟑/截\这个诗社是公木和萧三、海棱等共同发起成立的,诗社编印的《新诗歌报》,因为公木在抗大政治部,负责刻写印刷,蜡纸、油墨、纸张都由他来筹划。有时纸张不够了,公木还请许校长的秘书任青远从校长办公室或是训练部倒腾一些出来。对延安诗社里的诗友们,公木有着很深的感情。

此时公木的心里有着一种难言的沉重感,亢奋和依恋交织在一起撞击着他的心扉,他激情难抑,挥笔写下《再见吧,延安》一诗:

再见吧,一切紧握的爱与热,熟识的温慰的笑,燃烧的火炬的心;再见吧,那排列在半山腰的窑洞:

你是我最好的相知——感激的泪,疚心的忏悔,抑或是飞跃的欢喜……每一种难言的心绪,对你都不曾有过丝毫的掩饰,我对你朗诵了诉说着衷曲的每一章新诗。

再见吧,我手植的小白杨:

当我有时烦忧,你的叶子发抖,

第二章(2)

象疟疾患者;而又总是那么轻快地歌唱,伴着我的快乐。

你活泼地生长吧,在新市场底山坡上,“像雄鹰一样地高飞吧,不要在飞着的时候停止了!”

我默诵着卡·拉姆金给普希金的赠言,把依恋窒死在心里。~萝?拉+小-税, ^蕞?新?彰′结*哽*辛^筷+

迎着风沙挺起了胸膛,抬起头凝望着东方……而恰在这时,抗日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央决定暂停向敌后派遣干部。同窑洞的张仲瀚调任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后来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原来准备回来开完七大就返回冀中军区的孙志远等原前线干部也都留下,公木自然就走不成了。

其实,就在《再见吧,延安》写成不久,总政组织部长兼军直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同志就找到公木的窑洞里来了,他跟公木谈话,说是征询意见,实际是把留下来做军直政治部文艺室主任的决定通知了公木。

胡耀邦1938年任抗大一大队政委时,深得知识青年学员的爱戴,并以善做知识分子工作而闻名。当时公木即在抗大一大队学习,地点在瓦窑堡。据公木回忆:当时有个别南方的年轻学员,吃不下北方的小米,要求调离,胡耀邦总是那么坦诚待人,又循循善诱:“陕北好地方,小米子熬米汤。.微-趣·暁/税_枉? `已^发¨布,蕞+欣-彰_结`吃不下?只管吃!拉不破嗓子。是人降水土,还是水土降人?不几天就习惯了,管教你越吃越胖!”公木作为一名较年长的学员,也曾协助胡耀邦同志做过一些思想工作,胡耀邦对他有些印象,而公木作词的《八路军大合唱》也已经在延安流行了起来,所以决定办军直政治部文艺室的时候,胡耀邦首先就想到了公木。

公木说,抗大一大队出来的同志们都知道这位胡政委年轻热情有活力,干脆利落,有一股热乎乎的劲头。这次他找到公木谈工作,也同样简单明了:“去吧!部队文艺,我们有传统。如今涌来大批大批青年知识分子,部队文艺更需要了,更有搞头了!——你说不会演唱?不一定自己会演会唱,要群策群力嘛!朱子奇,方杰——你都认识?那就更好了,去吧!”

前方既然去不成,公木便欣然受命。

第二章(3)

军直政治部坐落在总政左边文化沟里,与西青救和后勤部相邻。再深入进去,依次是卫生部、延安文化俱乐部、青年艺术剧院、军政学院,还有八路军大礼堂等等。公木搬到军直政治部来,住在副主任邓飞同志隔壁。政治部日常工作由邓副主任主持,胡耀邦主任只是隔三岔五过来看看。可是,文艺室的建立,却是胡耀邦主任一抓到底的。原来军直政治部一直就很重视开展文艺活动,朱子奇同志半年前就调来了。还有方杰、李溪几位同志,都是文艺里手,很活跃。不过他们都编制在宣传科,主要搞歌咏演唱,还附设着一个相当规模的平剧团,却又没人管理,大有尾大不掉之势。军委直属队包括延安地区以至整个边区连总政在内的全部军事机关单位以及附属学校、医院、工厂、农场、各种生产和事业单位,炮兵团也一度列入。卫生部系统还有不少援华抗战的国际友人,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团结、紧张、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