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给贫苦的家庭以资助。现在学生会解散,自己被开除了学籍,有家归不得,他茫然彷徨,不知下一步如何走法。他请阎宝航为他指路。阎宝航说:“你没有错,错的是他们。不过,你还要读书,奉天呆不得了,到天津南开去吧。”他毫不犹豫领着宁恩承找到了青年会丹麦籍干事罗士马森,请他给他的好友南开大学校校长张伯苓写一封信,介绍宁恩承入南开读书。张伯苓校长是基督教徒,常到全国各地青年会讲演,张校长知宁恩承是罗士马森介绍来的,便按南开大学规定经过严格考试后将他收下,宁恩承才得以继续读书。宁恩承把自己这一时期得力于阎宝航的经历,称之为一生的第一大转变。
如果说阎宝航创办贫儿学校时是为了给穷苦儿童创造读书的机会,替穷苦人办点好事的话。那么,经过1920年在北平基督教青年会任实习干事受到了更多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之后,他的思想有了新的飞跃。他看到了祖国的贫弱,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多么希望有更多的有知识的人才出现,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他非常痛恨在旧军阀统治下摧残教育摧残人才的腐败现象,并常常为此而大声疾呼;在他的经历中,曾为一些学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鸣不平。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败退关外,励精图治,希望东山再起,问鼎中原。1924年,张作霖做智力投资,决定录取10名大学生送欧美各国留学,以实现东北军事工业现代化。这举动当时确实吸引了一些青年,他们纷纷报名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