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与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黄埔同学早就商量,要在黄埔同学中选择一些最忠于蒋介石、最忠于主义与团体、又最有军政才干与活动能力的人,建立一个秘密核心组织,然后再以此核心组织去联络、团结广大黄埔同学,掌握与控制国民党的军队,从而支持与维护蒋介石牢牢控制全国的党政军最高权力。~x/w+b!b′o¢o?k_..c/o`m,
早在1930年底中原大战结束,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开封时,就与正在这里进行军事情报活动的戴笠协商策划,秘密成立了一个军事核心组织--“三民主义大侠团”,又名“除奸团”,参加者是清一色的黄埔出身的国民党军官,有冷欣、萧洒、陈质平、王天木、马志超等多人,胡宗南与戴笠为首领,王天木为书记,马志超管总务等。其任务是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制裁与铲除反蒋人士。这个组织因各种原因存在时间不长,活动也未展开,但却是后来成立的“三民主义力行社之先驱”。参见戈士德:《胡宗南与戴笠》,(台北)《中外杂志》第31卷第2期,第15页;又见萧作霖:《复兴社述略》,(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68页。¨比-奇¨中*文\蛧^ ,醉¨鑫¢彰′劫`埂^辛,快/
现在,蒋介石也要黄埔学生亲信成立自己的组织了。胡宗南听了十分高兴。他听说这天晚上,曾扩情、贺衷寒、康泽等十多位黄埔同学正在南京“浣花菜馆”聚餐并讨论成立组织的问题,急忙赶去入席。大家热烈欢迎胡宗南并请他发言。胡宗南当仁不让,提出他的意见说:“同学们要团结,这问题很急切,老是这样谈,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要推举几个人负责筹备。”胡显得比别人更急迫与更实际。大家同意了他的意见。胡宗南也就不客气地立即一下子推举了贺衷寒、鄷悌、滕杰、周复与康泽五个人负责筹备,大家也无异议。康泽:《复兴社的缘起》,(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135页。胡宗南说完就退席了。他要赶去奉化见蒋介石。但筹备建立黄埔学生组织的活动就此正式开始了。
复兴社“十三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3)
因此,后来外界传说,胡宗南是所谓复兴社的“十三太保”之一,即是最初酝酿和筹组这个组织而后又始终是中心骨干的一批人。~8*6-z^w^w^.`c*o`m*萧作霖:《复兴社述略》,(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68~69页。当然“十三人”只是个概数,并不一定仅是十三人,也不能具体指出是哪十三个人,但胡宗南与贺衷寒、康泽、邓文仪、戴笠、桂永清等是其中的核心与骨干人物,却是事实。
1932年1月底,蒋介石回南京复职,不久担任军委会委员长。到2月中旬,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苏南。就在这期间,贺衷寒、康泽等人在南京紧张活动,终于在2月底3月初,在南京中山东路励志社里召开成立大会,蒋介石亲自到会,宣告成立“三民主义力行社”。“复兴社”是力行社的外围组织。两个组织,一套班子。由会议选举、经蒋介石批准,产生了领导机构。有常务干事5人,干事12人,还有候补干事若干人。在干事会下,设处理日常事务的书记处,有书记与助理书记,下面分设总务处、组织处、宣传处与特务处等。
胡宗南被选任为12个干事之一。本来蒋介石不许复兴社吸收带兵官参加。黄埔学生出身的带兵官,尤其是师长以上的,非经特许也不能参加。只有胡宗南与黄杰、桂永清等极少数人是例外,胡宗南还实际上成为力行社与复兴社的领导骨干。从这也可见蒋介石对胡宗南的破格优待与特殊宠爱。
当然,由于胡宗南经常统兵在外,南征北讨,不可能常在南京,更不可能常参加力行社或复兴社的日常领导工作与各种组织活动。胡宗南本人平时也不愿对外人多谈力行社或复兴社的事,甚至连其名称也不愿提。但这并不能否认胡宗南对这个组织的高度重视及其对这个组织的重大作用与影响。复兴社的骨干分子萧作霖后来回忆与评价胡宗南时,说:
胡宗南在复兴社组织中没有负实际责任,并且从不轻易与人谈到或提及复兴社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