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教导团的团、营级主官由黄埔军校的教官担任;连、排级军官则都由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担任。·3*4_k,a*n′s¨h+u!.¢c\o~m_
何应钦是胡宗南所在军校教导一团团长
胡宗南所在的军校教导一团团长是何应钦,第三营营长是王俊。不久,胡宗南被调到团部直辖的机关枪连任中尉排长兼代班职,即以排长职务直接指挥机枪作战。机关枪连共有机关枪六挺,每排两挺。当时,机关枪在广东各部队中是新式武器,威力强大。据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与团党代表的包惠僧说:“当时在广东作战主要的是步兵,兵器主要的是步枪。当时敌人没有炮,我们的炮也很少……作战中威力最大的武器是机关枪,其次是驳壳枪。敌人方面连机关枪、驳壳枪都很少,每逢一次战斗,只要我们的机关枪一开火,敌兵就望风奔逃。”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6页。
胡宗南到教导第一团任职不久,就奉命随军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收复粤东。
东征中崭露头角的机枪连排长(2)
自1923年春陈炯明叛军被赶出广州后,就一直盘据粤东东江流域的惠州、潮汕与梅县一带,多次向广州反扑,成为广东革命政府最大的威胁。*求+书!帮! ^已_发′布_最/鑫-璋^劫/1925年1月,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广东革命政府决定东征,将所辖的许崇智的建国粤军、杨希闵的建国滇军、刘震寰的建国桂军、谭延闿的建国湘军以及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与学生军(由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组成),合组成“东征联军”,任命杨希闵为“东征联军”的总司令。
1925年1月30日,“东征联军”总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先发制敌,分三路进攻东江地区:以杨希闵率领建国滇军约3万人为左路,从北面东进,进攻增城、博罗、河源、老隆(今龙川)、兴宁与梅县一线;刘震寰率领建国桂军约6千人为中路,进攻惠州城,并策应左右两翼;而以许崇智的建国粤军,约1万人,与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及学生军,约3千人,为右路,从南面沿着海边东进,经广九路,向东莞、石龙、平湖、深圳、淡水(今惠阳)、平山(今惠东)、海丰、陆丰与潮汕攻击前进。
胡宗南所在之教导第一团隶属东征右路军。,我/的.书*城_ ¢蕞¢歆_璋^结*更′欣·快·
1925年2月1日,东征右路军的许崇智建国粤军从广州燕塘出发,沿广九铁路向石龙前进。在同一日,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及学生军从黄埔岛出发,水陆并进,向虎门、东莞集结。
胡宗南所在之教导一团,在团长何应钦率领下,从黄埔岛乘船到达沙角。
2月4日,东征右路军首战告捷,攻占东莞、石龙。接着,以凌厉攻势,迅速占领常平、平湖、深圳,完全控制了广九铁路。
年轻的胡宗南与同学战友们第一次投入较大规模的实战,在革命思想的鼓舞下,士气旺盛,斗志昂扬,使用苏式武器--步枪上有刺刀与苏制机枪、野炮等,战斗力强,而且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刚进入而立之龄的胡宗南在东征途中曾写信给同学好友贺衷寒,抒发他决心献身革命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其中有这样的话:
国危民困,至今而极,既不能救,深以为耻,献身革命,所为何事?此次出发,但愿战死。《胡上将宗南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5页。
1925年2月15日,胡宗南随军校教导一团担任进攻淡水(今惠阳)的主力。淡水城虽小,但城墙高厚,城壕深宽,叛军熊略部约4000人据城固守。教导一团官兵不顾生死,最先攻入城东南门,配合友军占领该城。接着又打退叛军洪兆麟部的猛烈反扑。东征右路军乘胜前进,于2月21日占领平山(今惠东),2月27日占领陈炯明的家乡海丰城,3月上旬占领普宁、揭阳、潮安与汕头,平定潮汕地区。
但在这时,由于担任东征军北面左路与中路的滇、桂军观望不前,使得进入潮、汕的南面右路军成了孤军深入。盘踞兴宁、梅县一带的叛军林虎部乘机大举南下,以优势兵力赶来增援,从紫金、五华包抄过来,抄袭右路军的后路,企图与洪兆麟、叶举残部配合,前后夹击,一举歼灭右路军于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