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深处,对海龙王的恐怖大于敬仰。昔时认为海龙王是海内天子,渔民的旦夕祸福都掌握在海龙王手里,唯有向龙王祈求才能避祸赐福,故而舟山渔区昔时流传着请龙王、敬龙王、祀龙王、谢龙王等等信仰习俗。至于舟山的海龙王信仰为什么会在明清时期处于鼎盛期?这同明清两代的帝王,大规模敬祭东海龙王有关。
据有关资料获悉,南宋时宋孝宗曾下诏令祭东海龙王于定海县的海神庙,这是1169年之事。后来渐渐冷落。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二位帝皇时祭典东海龙王日趋频繁,海龙王信仰迭起高峰。据志书记载,仅康熙祭龙王的祭文就多达8篇,并以“万里波澄”匾赐舟山的东海龙王宫,1725年,雍正诏封东海龙王为“东海显仁龙王之神”,过了二年又下旨祭龙,旨文曰:“龙王散布霖雨,福国佑民,复造各省龙神大小二像命守土大臣迎奉,礼仪与祭南海庙同。”在此诏令下,舟山各地或新建龙宫。或把其他庙宇改建龙王庙,这才有清光绪《定海县志)中所载的一区一宫,或一区五个龙王宫的兴旺局面,亦进一步说明了龙王信仰的兴衰与历代统治者对龙王信仰的尊贬大有关联。
若把这个问题再往深处想,民国以后舟山的海龙王信仰大大削弱,代之而起的是南海观音的信仰十分兴旺,至今在舟山各岛观音庙处处可见,龙王宫相对较少,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说明舟山渔民的海龙王信仰中具有双重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昔日舟山地处汪洋大海,风暴频生,渔民出海捕鱼,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环境十分险恶,再加上生产工具落后,“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渔民只得祈求海龙王保护他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舟山渔民以捕捞海中鱼虾为生,鱼虾是海龙王的子民,是否赐予渔民?丰歉如何?在渔民的传统观念中全靠海龙王恩赐。出于此因,渔民信仰和崇敬海龙王。但是,另一方面传闻中的海龙王相貌怪异、狰狞,性格暴戾无常。虽然权势显赫,但常常兴风作浪翻船死人,使渔民遭受无比的痛苦,是以恶神的形象出现,不像大慈大悲观世音是个慈祥的善神形象,故而舟山部分渔民对海龙王又有蔑视和轻视的一面。海龙王在舟山部分渔民的心目中绝不是像历代帝王吹嘘得那样神乎其神,无比崇高和神圣不可侵犯。这里有两份材料可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