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之间遍地烽烟。
方腊此时志得意满,自从起兵以来,各路战事进展顺利,使他滋生出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教中不少人也有同感。
然而,方腊并未察觉,在摩尼教内部,已有派系林立的苗头。
摩尼教传承数百年,自晚唐之后,又吸收融合了多个教派。
由于受到官府的打压,各地分坛首领必须拥有自主决策权,无法事事向上级请示。
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分坛便如同割据一方的藩镇,各自为政。
洞庭湖的钟相同样属于摩尼教一支,但他根本不理会方腊,俨然形成 ** 派系。
初期传教时,这种状况还不明显,尽管各分支存在争权现象,但在大局驱动下,大家都需互相支持,也都愿意遵从方腊的指令。
然而,当各地坛口相继 ** ,各自掌控兵马后,视地盘如珍宝,出现了既听令又不服从调遣的情况,这样的例子并非少数。
并且,随着摩尼教攻城略地,那些往日贫困的首领们突然掌控大量财富,很快便走向腐化堕落。
不说别的,就连方腊抵达杭州后,也广纳美女充实后宫,更别提其他部将了。
这些情况自然不在徐悟锋的职责范围内。
江南消息传至青州,除了徐悟锋,梁山众头领均对摩尼教的迅猛发展感到震惊。
短短两月拿下杭州,并占领诸多州县,可见摩尼教实力不容小觑。
但徐悟锋清楚,这是正常节奏,历史上方腊也是约莫两个月攻陷杭州。
此时青州城内,徐悟锋摆下宴席,欢迎新来的萧嘉穗与袁朗。
徐悟锋一向重视情报收集,无论是王庆还是田虎的手下,他都了如指掌。
袁朗是何许人,徐悟锋岂会不知?这是王庆麾下顶尖战将,如今主动投奔,怎能不让他喜出望外?
萧嘉穗更是令人称道,不仅才华横溢,还能武善谋,最终隐居江湖,如今主动找上门来。
大厅内气氛热烈非凡,虽已入冬,却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萧嘉穗与袁朗推杯换盏,一边倒酒一边敬酒,场面好不热闹。
宴毕,徐悟锋取出金银币赏赐众人,不同于寻常的金锭银块,这些是精致的金银币。
像史文恭、林冲这样的武将,只觉此币做工精美,可作把玩之物,并未多想。
徐悟锋此举意在革新货币体系,通过铸造金银币取代市面上流通的零散金银。
这种做法具有诸多优势,其中之一便是彻底消除了货币耗损的问题。
与其他大一统王朝不同,宋朝自建立以来便未能实现货币的全面统一。
中原地区通行铜钱,而蜀地则使用铁钱,两地之间严禁货币流通。.\?看?*|书o<>屋¨D\小·\说(网@_ ×?已°±&发\?¢布?最1D新?]章±|o节~±?
陕西、河东等地则铜铁并用,福建、岭南的部分区域同样采用铁钱。
宋朝的白银资源本就不充裕,每年向辽国和西夏支付的岁币看似数额不大,但实际上对白银储备构成了巨大压力。
然而,在水浒背景下的世界里,朝廷因资源丰富,白银已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甚至在缴纳税款时,也有不少富户直接以白银形式缴纳。
这些税银形态各异,当由县衙汇总至州衙时,无法直接用大量碎银交付,需先行熔铸成标准银锭。
此过程难免造成损耗,即所谓的“银耗”。
银耗又称“火耗”,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首次提出。
该政策要求所有赋税均以银两缴纳,碎银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便产生了火耗。
然而,实际征收过程中额外增加的“火耗”远超正常损耗,其中差额往往落入官员囊中。
入主中原后,这一制度得以延续并进一步加剧,导致民众怨声载道。
通常情况下,各州县的火耗比例可达赋税的十分之二三,甚至更多。
即使在顺治、康熙年间颁布禁令,仍收效甚微,最终成为默认现象,民间流传着“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俗语。
当前世界中,银耗问题相对历史记载来说较轻,因为百姓缴纳的税赋中包含部分实物税,同时铜钱的使用量较大。
尽管有人认为徐悟锋志向过高或脱离实际,但他即便仅据守胶东,其视野已延伸至海外。
东瀛与我们仅一海之隔,盛产白银,着名的石见银矿在十七世纪时,其产量曾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而佐渡岛被称为金银岛,九州南部的菱刈金矿也极为富饶。
徐悟锋心想,好不容易穿越一次,不去东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