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气质出众,令人眼前一亮。
温婉知性,内外兼修。
这是徐悟锋见到李清照时的第一印象。
他对她颇为好奇,而李清照对徐悟锋同样充满兴趣。
梁山势力日渐壮大,山东、河北一带,徐悟锋的名字广为人知。
花荣遇险时,徐悟锋亲自赶赴青州,此事在青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李清照难以不知。
自徐悟锋 ** 以来,短短三年间,就在朝廷的眼皮底下搅动风云,从最初的数百草寇发展至数万大军,多次击败官军,许多元老宿将亦败于其手,致使天子威信大损。
大宋立国百年,未曾有过这般巨寇,令人惊叹。
更令人感慨的是,这样的人才本是富家子弟,因括田法所迫,才被迫落草为寇。
因此,许多人认为,若无括田法,朝廷不会陷入今日困境。
古语说苛政猛于虎,这话犹在耳边。
在李清照看来,徐悟锋出身草莽,纵横齐鲁,不过数月便攻至青州,占据胶东也是早晚的事。
不论他结局如何,李清照认为徐悟锋确是奇才。
初次见到徐悟锋,李清照十分惊讶,这位传闻中的巨寇,不仅容貌英俊,年仅二十出头,且不似想象中那般凶狠。
徐悟锋请李清照坐下,让人送上茶水,略作寒暄后,便将话题转到赵明诚身上。
徐悟锋对赵明诚本人并不重视,但对其背后家族的实力却不敢小觑。
赵挺之去世近十年,人死如灯灭,如今朝堂之上已无太多影响,但在山东地区,其影响力依然存在。
赵明诚是密州诸城人,赵氏在当地为大族,李清照家同样如此,李家为齐州望族,只是在梁山军逼近齐州时,不少李家人都已逃离。
虽然徐悟锋对这些世家大族颇有微词,甚至带些偏见,但他明白,要治理国家,离不开这些儒家士大夫。
有人建议复兴百家之学。
徐悟锋冷笑一声,如今是宋朝,非汉代可比。
两汉时期尚能捕捉到诸子百家的余韵,然而到了宋朝,历经近千年的变迁,再提及诸子百家岂非荒诞。,第¢一·看_书¨网, _更_新!最·快^
当下现实是,“百家”即是“儒家”,“儒家”便是“百家”。
农学、工学、法学、兵法等领域,已被儒家全面吸收,表面皆披着儒家的外衣。
徐悟锋与李清照交好,其意图在于招揽赵明诚,此人为前朝显贵之后,若能归附,影响不容小觑。
徐悟锋看重赵明诚的出身,与王黼的想法一致,皆欲拉拢赵挺之的门生故旧,甚至赵家、李家之人。
如今李清照已至,只待能否将赵明诚纳入麾下。
徐悟锋并不担忧赵明诚不从,因其印象中,此人并非刚毅之辈,更非舍身取义的志士。
赵明诚的前半生平淡无奇,但在靖康之变后,却做出了一件遗臭万年的事。
彼时他任江宁知府,下属将官发生叛乱,城中有知情者察觉并告知赵明诚。
然而赵明诚并未重视,也未采取措施,果然当晚叛乱爆发。
赵明诚闻乱即弃城而逃,城中将官则自发平定叛乱。
此事传至朝廷,赵明诚自然难辞其咎,随即被罢官。
当时李清照仍在城中,她万万没想到赵明诚会独自逃离。
李清照悲痛之余,对赵明诚临阵脱逃深感羞辱,遂写下名篇《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后人解读此诗,以为李清照意在讽喻南宋朝廷的退缩。
然而当时南宋并未偏安,岳飞等将领正积极抗金。
赵明诚读此诗后,郁郁寡欢,不久病逝。
在徐悟锋看来,这诗极可能是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讽刺。
不过后世多爱抬高名人地位,仿佛李清照讽刺赵明诚便失了格调,非要解释为讽刺南宋朝廷。
李清照听徐悟锋提及丈夫,略作沉吟后问:“若是我夫被擒,不知贵方将如何对待?”
徐悟锋含笑答道:“赵明诚出身名门,如今又是莱州知州。
若他愿意归顺,那是再好不过;若不愿,我也无意为难于他。
你们可继续居于青州,只是未经许可,不得外出。”
李清照听罢,心中稍安。
即便赵明诚执意不肯归降,最多不过是被软禁,性命无忧。
而她对守卫莱州并无十足把握,毕竟梁山泊兵精械利,尤其是那威力巨大的飞石炮。
即便战败被俘,也算尽了忠义之心。
只要不失气节,即便被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