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荟萃,历代古器多有发现。
赵李夫妇在此定居多年,收集了不少碑帖书籍及珍贵文物,如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发现的古觚古爵等,皆为难得之物。
此外,他们还保存了多年撰写的手稿,仅这些物品便需七八车装载。
因局势紧张,李氏不得不将部分重要物件藏于地窖以防万一。
清晨启程后,途中偶遇溃逃士兵,虽心生恐惧,但庆幸自己的车队满载书籍古玩,未引起溃兵注意。
李氏得知杜充、马政等人弃城而逃,导致青州失守,不禁愤慨:“堂堂朝廷官员,竟如此胆怯,眼睁睁看着贼寇得手,实在令人痛心。”想到远在莱州的丈夫,她虽忧心忡忡,但也暗自祈愿,若战事波及莱州,丈夫能坚守岗位,不负职责。
无论如何,绝不可效仿那些贪生怕死之人,抛弃城池仓皇逃离。
“若你不幸遇难,我会为你守孝尽礼,将《金石录》整理出版,让你的英名永存,不愧对忠义二字。”
李氏再次叹息,这是最糟糕的情况,她当然不希望丈夫遭遇不测。
然而身为莱州知州的他,肩负着守护疆土的重任。
怀着忧虑的心情,李氏继续前行。
这时,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李氏回首望去,只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正缓缓靠近,人数约有数千,个个身披整齐铠甲,刀剑闪耀寒光,散发出一股肃杀之气。
李氏稍感惊讶,看到队伍前的两位首领,一男一女。
男子背后立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梁山泊义士张清”。
那女子年约二十出头,发髻高挽,佩戴金钗,脚踏华丽鞋履。
红色纱巾衬托着精致的铠甲,腰间系着丝带。
她身后同样有一面大旗,上书“梁山泊义士扈三娘”。
“这是梁山贼寇!”
李氏心头一紧,尽管经历过诸多波折,但面对如此气势汹汹的梁山兵马,仍感到紧张不安,额头渗出冷汗。
她所雇的车夫们更是面色苍白,有些人甚至瘫坐在地,神情恐惧。
扈三娘注意到李氏,见她气质出众,满身文雅气息,不禁心生亲近之意。
如今青州并不安宁,这位妇人身旁只有几个车夫,连一个护卫都没有,竟敢携带大量财物外出,难道不怕遭到匪徒抢劫?
“吁——”
扈三娘停下战马,向李氏行礼问道:“夫人,在路上是否遇到从青州逃出的士兵?”
李氏努力保持镇定答道:“确实遇到了一些,不过他们已经往潍州方向逃窜了。”
扈三娘点点头,接着询问:“敢问夫人尊姓大名?不知您此行目的地为何处?青州城外有不少散兵游勇,请务必小心。”
李氏见扈三娘容貌秀丽,举止温和,心中恐惧减轻了许多。
“怎会有如此美好的女子,竟加入梁山成为贼寇?”
李氏心中疑惑,随即说道:“妾身姓李名清照,原籍齐州,现居青州,打算前往莱州寻夫。
听说梁山泊替天行道,想来不会为难于我。”
这女子正是李清照,她在青州颇有名望。
此刻她自报姓名,意在让梁山的强人们不要为难自己。
“李清照!?”扈三娘和张清听到后,目光惊讶地落在这位妇人身上。
扈三娘眨眨眼,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仿佛追星族见到偶像一般,问道:“您可是写下《如梦令》的那位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年少时随父居于东京,十几岁时便已在词坛崭露头角,创作了这首《如梦令》。
此词一经问世,立刻震动了整个京城,当时的文人无不赞叹,也让李清照声名鹊起。
李清照行礼后答道:“正是在下,姑娘也知晓我的名字?”
“果然是李大家!早就听说李大家住在青州,没想到今日竟得相见!”
扈三娘面露喜色,接着说道:“李大家,您携带许多物品,身边又无护卫,这样确实太过冒险。
不如暂留青州,如何?”
“这……”李清照听后,略显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