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意在欢迎他们到来。
晁盖即将上山的消息让徐悟锋十分欢喜,尤其宋江已故,这更让他心情愉悦。
此时,方腊等人已离开多日,双方协议已成,婚期也定,正准备返回江南筹备。
徐悟锋此刻心情极佳,晁盖在齐鲁江湖的地位无需赘述。
如今投靠梁山虽未显着增强其实力,却提升了声望。
话说回来,晁盖真是选了个好时候,梁山正计划 ** ,他此时加入,算是搭上了末班车。
否则,待徐悟锋率军东进,席卷齐鲁时才来投奔,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与晁盖一同加入的还有吴用这位智谋之士,以及戴宗这样脚程快的人。
别看他平日里使些损招算计别人,就以为他徒有虚名,不懂军略。
实际上,吴用非常聪明,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他不是那种善于预测战局或精通兵法的人,相比之下,许贯忠、朱武在这方面更强,吕也更有全局观念。
吴用更像是个揣摩人心的谋士,属陈平、贾诩那样的阴谋家,不过他是简陋版本。
初来梁山时,徐悟锋对吴用印象不佳,觉得他胸无大志,只会耍小聪明,常害人,比如卢俊义的例子。
但后来,徐悟锋改变了看法。
吴用并非天才,也非未卜先知,但他深谙人性。
作为文人,他并无战场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能在梁山占据高位,就证明了他的能力。
现在的梁山已不同于原着,吴用即便加入,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晁盖压制他的人都不少。
更重要的是,晁盖、吴用与朝廷立场并不一致。
戴宗这等人物,不过是个时代造就的结果,他的轻功了得,用来跑腿颇为合适,便安排进了机密营。
晁盖与吴用的面子,徐悟锋自是不会辜负。
招安之举既然失败,朝廷必然有所动作。
陈宗善回朝后,将招安受阻之事详细上报,赵佶听罢勃然大怒,质问:“当初是谁提议招安的?”
在他看来,招安梁山已是极大恩惠,谁知梁山不仅扣押使者,还撕毁诏书,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随即有人答道:“是御史大夫崔靖。”
于是,崔靖遭到严惩,被送往大理寺问罪。
赵佶接着问:“梁山贼寇如此放肆,若不迅速剿灭,必成大患。
谁能替朕分忧,领兵平定此寇?”
王黼立刻出列,阿谀道:“陛下,梁山贼众盘踞一隅,聚集各地无赖 ** ,在河北、京东一带横行霸道,官军难敌其锋芒。/t^a+y′u¢e/d_u·.·c/o-m-”
“然而,我大宋兵强马壮,百万雄师,区区挫败何足挂齿?”
一番话看似慷慨激昂,实则空洞无物。
蔡京随后附议:“陛下,依老臣之见,梁山虽气势汹汹,但尚未有大规模叛乱之心。”
“京畿诸州驻军十余万,中原各州禁军齐备,一道圣旨便可调集十万大军。”
“臣以为,可令高太尉亲自统兵前往,必能速战速决。”
赵佶点头称是:“爱卿所言甚是,朕差点忘记高爱卿了。
高爱卿武艺精湛,且曾在西军立下赫赫战功,此役必能马到成功。
高爱卿,可愿助朕一臂之力?”
实际上,赵佶心中最属意的是童贯。
无奈童贯远在西北,正与西夏交战,否则赵佶定会派他出征。
高俅早有准备,跪地奏道:“古人云:尽忠尽孝乃为人本分。
臣愿为陛下效力,领军踏平梁山,消除隐患!”
赵佶听闻提议,心中甚悦,对高俅赞许有加:\"高爱卿果然深得朕心,先前屡次征讨未果,不知爱卿有何妙计?\"
高俅沉思片刻,说道:\"梁山泊占地广阔,非舟船不可通行。
臣恳请圣上准许,在梁山泊附近伐木造船,或者购买民船,以备作战所需。”
\"此次行动,臣欲一举荡平贼寇。
待兵马集结完毕,臣打算先行训练数月,以提振士气。”
赵佶点头应允:\"朕将重任托付于你,望你莫负朕望。”
高俅受命担任京东宣抚使,负责调集各地军队,围剿梁山匪患。
因调动军队需时,加之训练事宜,经群臣商议,决定次年春季发起进攻。
回到府邸,高俅召集心腹商议对策。
其中有一人名为贾居信,原为东京酸枣门外的学究,以阴险狡诈着称,常自诩智谋过人,人称小张良。
贾居信野心勃勃,不甘久居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