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 第13章 宣政堂

第13章 宣政堂

不能过于直白,需精心挑选。”

原来梁中书送寿礼时,特意避开寻常金银,将那些不便直接流通的珍宝混入其中,意在彰显诚意与品味。

徐悟锋深知宋江虽为京东一带的大人物,专替江湖豪杰销赃,但蔡京的生辰纲,他敢接吗?纵使宋江胆大,徐悟锋却不敢完全信任他。

沉思片刻后,徐悟锋认为在宋境销赃风险太大,若将赃物运至辽国,则更为稳妥。

辽地富人众多,环境亦较安全。

即便蔡京权势滔天,也无法将势力延伸至此。

得知徐悟锋欲赴辽国,众人皆惊。

朱贵忙劝道:“兄长乃山寨之主,怎能轻易涉险?不如由小弟代劳。”徐悟锋听罢莞尔一笑,想起书中晁盖欲下山时,总被宋江以此为由拦阻,最终被架空。

!不过,他相信朱贵并无他意,只是单纯担忧他的安危。

“无需担心,此行我们将易容改扮,伪装成商旅。

即便梁山威名渐盛,未必人人都识得我。”

徐悟锋摇头续道:“此行除销赃外,我还想结识几位英雄,带回山寨。

近来投奔山寨的百姓日渐增多,仅靠我们这几人,恐怕难以应付。

山寨需壮大,不仅扩增人数,还需吸纳能人异士,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点头称是,朱贵既要管粮草又要顾情报,这段时日已累出不少白发。

大家都深感吃力,对徐悟锋的提议自然支持。

此外,徐悟锋还有另一考量——他想去九宫县二仙山拜访罗真人,验证这世间是否真有仙法神术。

书中公孙胜等人的法术,往往威力巨大,即便武艺再高强也难以抵挡,若这世界真有这般神通,未免太过离奇。

徐悟锋见众人无异议,立刻着手部署。

他打算此次带上阮小七、宋万,加上陈氏兄弟和徐家的二十名庄客,还有三十名山寨的精锐同行。

待一切准备妥当,他便装扮成商人,率领队伍悄然离开梁山。

他们一路北行,从梁山进入郓州,经过寿张、阳谷,抵达大名府辖区,随后沿黄河而上。

黄河自古以来屡次改道,北宋时渐趋北流,至宋徽宗时期,入海口已移至宋辽边境,大致位于今天的天津附近。

北宋初期,有位名叫李垂的士人撰写了《导河形胜图》,指出黄河可能北流,若如此,辽军可顺河直抵大宋都城汴梁。^w\a.n\o¨p+e~n¨.?c-o!m!

此隐患令朝廷高度重视,李垂为此耗尽心力规划东流方案,但因涉及数十万民夫与数百里堤坝,预算巨大,最终在宋真宗时期被搁置。

到了宋仁宗时期,情况更加紧迫,澶州发生决堤,黄河正式改道北流。

尽管欧阳修等人强烈反对,但由于对辽国的忌惮,宋仁宗仍全力推动工程。

从宋仁宗到后来的几次尝试,共进行了三次改道,历时数十年,被称为“三易回河”。

然而,每一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且引发了三次特大洪水,第二次的影响尤为惨重。

北宋时期,朝廷为了治理黄河,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改善局面,反而使问题更加恶化。

即便是文彦博、王安石这样的名臣,在治河这件事上也犯了不少低级错误。

例如,王安石曾天真地认为,黄河泛滥是因为泥沙淤积,只要将泥沙清除即可。

然而,他推行的这项浩大的工程在21世纪看来都难以想象,最终的结果却是黄河再次决堤,淹没了四十五个郡县。

经过这三次回河工程后,河北、苏北、山东等地几乎被冲毁,原本富庶的土地变成了荒芜之地,昔日繁华不再,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景象。

几十年后,金国南下攻占北宋,接过了这个艰巨的治河任务。

但由于金国贵族的无能,黄河改道不再向北,而是直接经由淮河入海,造成了“夺淮入海”的局面。

淮河流域虽然水网密集,但原本较为稳定,而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彻底摧毁了原有的水系结构。

到了元朝末期,治理黄河的花费更是天文数字,甚至引发了民变,所谓“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如今是政和四年(1114年),黄河虽有局部水患,但整体状况尚可,河北百姓生活还算安定。

然而徐悟锋隐约记得,再过两三年,黄河将迎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