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那场改变命运的谈话仅仅过去两天,钟世诚再次出现在凌霄面前时,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已是焕然一新。
地点是凌霄用第一桶金在市区边缘租下的一个临时小院,几间平房勉强算作星辰科技最初的“总部”。虽然简陋,但打扫得还算干净。
钟世诚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但熨烫得平平整整,头发也梳理过,露出了光洁的额头。最显着的变化是他的眼神,昨日的落魄与挣扎已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和跃跃欲试的干劲,仿佛一柄蒙尘的宝剑终于等到了出鞘的机会。
他手里拿着几张叠在一起的信纸,纸张边缘有些泛黄卷曲,上面是用钢笔写下的工整字迹。一见到凌霄,他便快步上前,将信纸递了过去,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热切:
“凌总,手续都办妥了!停薪留职,没什么波折。”他顿了顿,指着那几张信纸,眼中闪烁着光芒,“这是我琢磨了一晚上列出来的名单。这几个人,都是我以前在红星厂带出来的兵,技术底子绝对扎实,人品方面我也敢打包票。李卫东,模拟电路设计是强项,脑子活;王建军,动手能力强,搞结构和工艺是一把好手;还有陈浩,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理论基础好,就是缺个机会…”
钟叔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语气中充满了对自己昔日部下的了解和信心,“如果我们星辰科技想起步,研发不想从零开始,把他们几个都拉过来,这摊子就能立刻转起来!”
凌霄接过那几张沉甸甸的名单,入手能感觉到纸张下笔的力度。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逐一仔细看着上面的名字、年龄、技术特长,甚至还有钟叔用括号标注的简单性格评语或家庭情况。他的手指在纸面上缓缓滑过,偶尔会抬起头,目光落在钟叔身上,询问一些更具体的问题,比如某人的技术偏好,或者性格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名单上,映出凌霄专注而认真的侧脸。他对钟叔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但并非全盘接受,依旧保持着自己作为决策者的审慎。
“钟叔,您看准的人,我信得过。”凌霄放下名单,目光真诚地看着钟世诚,“这份名单,就是我们星辰科技最初的火种。招揽他们的事情,您有什么具体的想法或者建议?”他没有直接拍板,而是将问题抛回给钟叔,给予了充分的放权。
钟世诚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考虑,他搓了搓手,说道:“凌总,这几个人我知道,大多都跟我当初的情况差不多,在厂里要么不受重视,要么被外行领导瞎指挥,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而且…说实话,日子过得也都不宽裕。李卫东家两个孩子,爱人身体不好;王建军一直想买套像样点的房子…”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肯定,“只要我们拿出足够的诚意,把待遇和未来的前景给他们说明白了,我相信他们会动心的。毕竟,谁不想找个真正能施展才华,又能改善生活的平台呢?”
凌霄点了点头,心中了然。钟叔不仅技术过硬,看人识人也有一套,更难得的是,还有这份凝聚力。这正是他所需要的。
“好,”凌霄站起身,语气果断,“那我们事不宜迟,就从今天开始。钟叔,您带路,我们一个个去拜访。诚意,我们给足!”
他心中暗忖,招揽这些人,或许不需要像对钟叔那样开出“天价”条件,但必须精准地切中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物质待遇要远超同行,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精神层面,则要用星辰科技宏伟的技术蓝图和对人才的绝对尊重来打动他们。
当天下午,凌霄便和钟世诚开始了“挖人”之旅。
第一个目标是李卫东,那个模拟电路设计的天才。他的家在工厂分配的一片老旧的筒子楼里,光线昏暗,空间狭窄。开门的是一个面色有些苍白的女人,应该是李卫东的妻子,看到钟世诚时愣了一下,随即认了出来,有些局促地将两人请进屋。屋子里陈设简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家徒四壁,墙角堆放着一些药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味。
李卫东本人比照片上看起来更瘦削,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看到钟世诚带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上门,眼神中充满了惊讶和一丝警惕。
钟叔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说明了来意,并介绍了凌霄的身份。李卫东听到钟叔已经离开红星厂,加入了这家刚成立的“星辰科技”,脸上的惊讶更浓了,目光在凌霄身上反复打量,充满了怀疑。
“钟工…您…您怎么就…”他结结巴巴地问道,显然无法理解。
凌霄没有急着开条件,而是等李卫东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后,主动开口聊起了技术。他并没有谈那些过于超前的理论,而是结合当前国内家电行业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