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项目,这颗凌霄亲手投下的重磅炸弹,在星辰科技最核心的层级掀起了滔天巨浪。钟叔如同打了鸡血般,拉着张斌和一众技术骨干,没日没夜地扑在了“预研成果”的技术转化和整合上,试图将那些超越时代的理论和参数,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工程方案。赵雅则像一个最高明的间谍头子,指挥着她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悄无声息地展开了一场针对供应链和潜在用户需求的大摸底。星辰科技这台庞大的机器,表面依旧平静无波地运转着家电和pc业务,但在水面之下,围绕着“启明”的暗流,已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汹涌奔腾。
然而,无论是地上的技术攻关,还是商业布局,所有的一切,都悬于一线——那颗将为“启明”提供澎湃动力的“心脏”,那颗被凌霄寄予厚望的移动芯片,是否能顺利诞生。
昆仑基地,中央控制室。
凌霄再次来到这个代表着地球顶尖科技力量的地方。这一次,他没有心思去关注那些琳琅满目的其他项目,所有的注意力,都牢牢锁定在全息屏幕墙中央那片不断刷新着数据的区域——“盘古移动芯 i”项目。
屏幕上,不再是静态的设计图纸,而是动态演化的、极其复杂的立体芯片架构模型。无数代表着数据流的光点在其中飞速穿梭、碰撞、分支,模拟着亿万个晶体管在未来芯片内部协同工作的壮观景象。电路设计的细节密密麻麻,如同某种精妙绝伦的未来艺术品,即使以凌霄融合了两世记忆的眼光来看,也充满了令人屏息的科技美感。
“盘古,‘盘古芯 i’的设计方案最终优化得怎么样了?”凌霄的声音打破了控制室特有的、仿佛来自地心深处的宁静嗡鸣。
“方案已于72标准时前完成最终迭代并冻结。”盘古那标志性的、毫无情感波动的电子音响起,却带着一种无形的效率感。“核心架构采用基于risc-v指令集深度优化并融合部分前瞻性设计的‘伏羲’架构。集成两颗高性能‘烛龙’核心(主频1.0ghz,可动态超频至1.2ghz)与四颗低功耗‘应龙’核心(主频500mhz),大小核智能调度。集成代号‘祝融’的高性能图形处理单元,浮点运算能力达到同期桌面级gpu的30%。内置独立ai计算单元‘女娲’,用于加速特定任务。采用基地最新14纳米finfet+工艺制造,得益于全新的‘河图’低功耗管理系统,典型场景功耗低于0.8瓦,待机功耗仅3.5毫瓦。”
盘古的汇报依然是数据的集合,但这一次,凌霄听出了更多的东西。“伏羲”、“烛龙”、“应龙”、“祝融”、“女娲”、“河图”……这些充满华夏神话色彩的代号背后,是盘古ai在凌霄提出的、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指导下,自主进化、推演、迭代出的最优解。甚至,在某些凌霄基于模糊记忆提出的、连他自己都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前瞻性架构设想上,盘古也能通过恐怖的算力进行模拟、验证,并最终以工程化的方式实现出来,这让他既满意又带着一丝警惕。
“很好。”凌霄微微颔首,“和外面那些‘主流’货色比呢?模拟结果如何?”
屏幕上瞬间切换出对比图表,花花绿绿的柱状图和曲线图,将“盘古芯 i”与同时代的intel奔腾、摩托罗拉dragonball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公开处刑。
“根据最终模拟测试,”盘古的声音波澜不惊,“在spec cpu等基准测试中,‘盘古芯 i’单核性能约为奔腾处理器的70-80%,多核性能持平甚至略超。但在图形处理、多媒体编解码、ai加速以及最重要的**每瓦性能比**上,‘盘古芯 i’实现了**碾压性**优势。对比摩托罗拉dragonball系列,综合移动应用性能领先**至少10倍**,功耗降低超过**50%**。”
“碾压性优势…”凌霄轻声重复着这几个字,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干得漂亮!就是要这种效果!这已经不是弯道超车了,这简直是开着星际战舰碾压马车!有了这颗芯,还愁“启明”干不过那些“功能机之王”?
“设计冻结,制造环节准备就绪了吗?”凌霄压下心中的激动,追问道。
“芯片制造中心已完成全部准备工作。生产线已针对14nm finfet+工艺完成最后校准,结合材料和工艺优化,良品率预测模型显示,首次流片成功率提升至82%。为确保万无一失及最高保密,核心制造环节将采取‘黑箱’模式,分区域、分批次、单向流程进行,不同工序间物理隔离,数据加密传输。所有可接触核心流程的(极少数)人类工程师均已通过最高级别忠诚度测试并植入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