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变化——基地各区域的实时三维监控影像、能源矩阵的波动曲线、资源储备动态图、上百个科研项目的进度条、甚至经过筛选的全球关键信息流……信息密度之大、处理速度之快,足以让任何超级计算机汗颜。
整个大厅异常安静,落针可闻,只有一种极低频率的、仿佛来自大地心跳般的嗡鸣在空气中震动。这里看不到任何工作人员,只有几台圆滚滚、动作灵巧的小型清洁机器人悄无声息地滑过光洁如镜、能倒映出上方数据流光的地面。
凌霄缓步走到大厅中央,能量柱前方的控制台感应到他的精神波动(或某种植入物信号),自动平滑升起。他甚至不需要抬手,只是目光聚焦在控制面板的特定区域。
“晚上好,凌霄。”一个平静、中性、不带任何情感波动的电子合成音在大厅内响起,如同直接在脑海中回荡。“盘古”的交互界面——那个由无数蓝色光点组成的、不断变幻形态的抽象几何图案,在控制台上方的空气中显现、旋转。
“盘古,汇报基地近期运行状态。重点是微电子、新材料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升级。”凌霄的声音同样平静,仿佛在和一个最忠诚、最高效的下属对话。
“指令收到。”盘古回应,瞬间,全息屏幕墙上的数据流光影变幻,相关信息被提取、整合,并以极具冲击力又清晰易懂的可视化方式呈现在凌霄面前。
“基地整体运行稳定。能源储备充足率为92.7%,各项资源指标正常。根据您的指令,过去一个月,智能化升级重点投入以下领域,成果如下:”
“**微电子制造中心:**新增两台第五代euv光刻机组,已完成自检并网。14纳米finfet工艺良品率稳定在98.5%。7纳米工艺研发已攻克关键节点,进入小批量风险试产阶段,良品率初步达到65%。5纳米及以下制程的理论架构验证完成,同步进行配套设备的设计与预研。” 屏幕上随之出现了晶圆在真空机械臂传递下进入巨大银白色光刻机的模拟动画,以及最终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的、比发丝还要细上万倍的精密电路结构图。
“**新材料合成中心:**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材料完成第12次迭代,能量密度对比上代提升18%,循环寿命增加25%。高强度轻质合金‘玄武’已稳定量产,综合性能(强度\/韧性\/耐腐蚀)超出现有航空级钛合金30%,成本降低15%。柔性电容屏关键基材技术突破,已成功制备出a4纸大小样品,弯折一万次性能无衰减。高介电常数陶瓷材料完成小批量合成,性能指标超越理论预测值8%。” 屏幕上切换出奇特的、如同炼金术般的材料合成设备内部影像,原子、分子模型不断重组、变化,最终形成性能惊人的新材料。
“**自动化组装生产线:**全面列装第六代高精度‘蜂鸟’机器人,集成多维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模块。整体生产效率提升35%,核心部件组装精度达到亚微米级。目前,部分生产线已开始进行‘启明’项目原型机的试制组装演练。” 屏幕上,无数灵巧得不像机械造物的机械臂,正以肉眼难以跟上的速度进行着极其精密的组装、焊接、检测工作,流畅而精准,宛如一场未来工业的芭蕾。
凌霄静静地看着,听着。每一个数字,每一项突破,都意味着“启明”的根基更加牢固。昆仑基地,就像一个潜藏在深海的巨兽,不断吸收着资源,吐出超越时代的技术奇迹。而地上的星辰科技,则是这头巨兽伸向阳光下的触手,负责将这些奇迹包装、转化,最终变成席卷市场的洪流。
“很好。”凌霄微微颔首,心中却并无太多波澜,仿佛这一切本就理所当然,“重点是‘微型化’、‘高集成度’和‘低功耗’,这三项是‘启明’的重中之重,资源必须无限倾斜,不计成本。”
“指令已确认并提升至最高优先级。”盘古回应。
凌霄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屏幕墙上那片显示能源消耗的区域。那条代表总能耗的曲线,在过去几个月里划出一道陡峭的上扬弧线,尤其是在新材料合成和高精度制造全面启动后,增长斜率更是惊人。
“盘古,当前能源消耗和供应冗余。”
“目前基地主要能源由五座第四代小型化安全裂变反应堆(总装机容量冗余30%)及地热能补充系统提供。当前总能耗已达到设计冗余上限的78%,预计在未来六个月内将触及95%警戒线。现有能源模式已接近极限,若启动更大规模项目(如太空电梯基础建设、强人工智能全面进化或第二基地同步运行),能源缺口将达到300%以上。”盘古的声音依旧平静无波,但屏幕上鲜红的警戒线和预测曲线却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