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九年(1646年),因为没有建国称帝,就依然沿用了这个年号。+三+叶_屋\ ^蕪~错_内+容*
三年过去,整个北方大地可以说焕然一新。这三年再也没有百姓冻饿而死,除非是酒蒙子冬天倒卧在室外了。
因为三年免税的政策,每到农闲的时候政府还花费大量的粮食和银钱雇佣百姓搞基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余粮,还开始养起了鸡鸭猪羊。
有驻扎各地的军队和暗地里的锦衣卫,还有方便快捷的电话、电报,不管哪里有灾害发生都能第一时间上报,获得赈济。
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大部分都被迁走了,迁到东北和海外等等缺人的地方。政府组织了上百支队伍在黄土高原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就为了减少水土流失,这将是一项坚持数十年的国策。
幸好有海外几个大粮仓和小日子那座银山支持,不然光凭国内的税收,根本支撑不了大基建。
在消耗了几十万外族筑路队后,火车和国道标准的水泥路也己经连接到了每一个省会级城市。
北方理顺,就该结束南方的纷乱了。
这几年左良玉病死了,洪承畴在鄂、弘光帝朱由菘在苏皖、李自成在赣、张献忠在湘、沐王府在滇,几家混战过后各自占了一片地盘称王称霸。·搜*嗖·小/说?王′ ·勉¢沸-悦/渎!
沿海的桂、粤、闽、浙都没人要,因为会接触到金州水师还有郑家。
洪承畴和朱由菘要不是往南进取失败,也不愿意顶在最北方。
江南的世家大族在几次洗牌之后剩的也不多了,剩下的哪怕势力有所膨胀,族人也损失不少。
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资调动是瞒不住的,南边的几个势力早就知道,今年就是他们最后的狂欢了。
八月十六,中秋节过后,金州军开始南下。
西路军攻取黔、滇,中路军攻取鄂、湘,东路军攻取皖、苏、赣,水师从沿海登陆,彻底扫清桂、粤、闽、浙。
这基本算是国内最后一战了,各家年轻的小子们愿意从军的都在几路大军的前锋里,长见识也好,混资历也罢,提前押注抱团也无所谓。
只用了一个月,几家的首脑都被押解到了京城。
杀了没必要,让他们继续享受富贵也不行,何雨柱把他们也发配到了贝加尔湖去。
拿下大明所有旧版图后,劝进的奏疏源源不断。
也是时候登基了,手下人也需要进步呀,别人别着脑袋跟你干,不就是为了封妻荫子吗?
你不上位,手下人就不能上位,所以到了一定的层级,就己经有进无退。-精′武?暁′税?枉? -醉,欣¨漳¨結+更\薪/快`
崇祯二十年(1647年),黄帝纪年4344年正月初一,登基这种事是应该隆重一点,好在懂这些礼仪程序的旧官僚多了去了。
日出前七刻,乾清宫鸣钟,何雨柱穿缂丝十二章衮服、戴十二旒冕,乘坐六匹白马拉的车前往天坛祭天。
然后回转紫禁城太庙祭祖,祭祖完毕回到太和殿接受百官朝拜,颁布即位诏书。
“朕以渺躬,荷天地之洪休,承祖宗之丕续...前朝失德,政乱民疲,群雄并起,西海鼎沸...平定祸乱,廓清寰宇...”
“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华夏,建元华夏,以今年为元年。”
“开国勋旧,论功行赏,公侯伯子,世袭罔替...”
“设科举,选贤才,修国史,定礼乐...”
...
“布告天下,咸使知闻!”
登基大典搞了整整一天,宣读诏书时对全国广播,晚上又赐宴群臣,大典才算完成。
国号还是争了一下的,一般以起家时的封地或根据地为号,再加个“大”字,但总不能叫大辽啊,干脆就叫华夏了。
何雨柱是开国皇帝,威望无两,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给自己找个牛逼的历史名人做祖宗这事,被他首接否了,但这一世身的上几代父祖姓名还是能在大明的军户名册里查到的,就依例追封了。
暂时没册立皇后和太子,后宫十来个女人封了6个贵妃,其余人为妃,成年的儿女都封了王或者公主。
公侯伯子的爵位封了上百个,连郑家都得了个靖海伯。
现在不能封多了,后面还要向外开拓呢,还有军功可以挣,现在封多了是给后面找事。
所有爵位都是荣誉爵位,没有实际封地,也不跟官职挂靠,只是每年有工资领。
就是最低的子爵,每年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