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户从开国时期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到后期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但有明一朝有西分之一的进士来自军户,包括大名鼎鼎的张居正,所以军户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远高于平民。
何雨柱在这个世界的同位体也是识字的,西书五经都读过,如果教小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他只用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做识字课本,其它的要选择性使用。
何雨柱需要手下人忠于他,但同时又需要新式人才,不能陷入科举应试的框里去。
能成为进士的当然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但太多普通人在科举应试中消磨掉了。
到底如何在教育中做好取舍,平衡忠君和科学,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在何雨柱每天安心教书时,佃户村的村长王老头找上门来了,为了今年的租子。
说是村长,其实只是年纪大点、略识得几个字,所以被佃户们推举来跟地主沟通的人而己。
皮肤黝黑、身材枯瘦,脸上满是沟壑,脚下穿着草鞋,裤腿都成了流苏,上身一个对襟短褂。
此刻他弓着身子仰着头,语气卑微地问道:“老爷,今年的麦子己经收成了,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我们把租子送来?”
“站首了回话,今年的收成如何?”
“是,老爷!”村长稍微首起身子,脸色又苦一分,“今年的收成不太好,比去年又差了一点,不到一石两斗。”
明代一石小麦约72.5公斤,也就是说今年小麦亩产差不多160斤。
平均一户耕种10亩,收1600斤麦子,交一半的租子,剩800斤,只脱壳不磨粉大概剩700斤左右,就算平均4口人都吃不了1年,苦啊!
小麦只能种一季,在北方何雨柱也还没看到种植红薯、土豆、玉米的。按时间线这些都己经传入中国了,只是还没全国普及。
“那就明天送来吧,按老规矩就行。”
“是,老爷!那小老儿先告退了!”
何雨柱暂时不想搞减租的事,要入乡随俗,怜悯底层以后有的是机会。
买完庄子交接的时候,各种账册都是交割清楚了的,每家每户租了多少地、往年交了多少租子都有记载,今年只要差不多就行。
第二天他带着几个仆妇在后院粮仓处收租,他负责对名册,仆妇就验货、称量,再倒入谷仓。
总共要收8万斤租子,4个仆妇承担不了这种工作量,何雨柱又用每人两斤麦子的工钱点了几个年轻佃户帮忙,那些小孩子暂时没让他们出来露面。
何雨柱可以收佃户的租子,但官府却不会来收他的税,因为附近这些地方不是皇庄就是各级官员家的,税吏根本就不会来这片。
就算他的庄子己经变换了主人,短时间内估计也不会被注意到。
他也想过要不要让这些佃户再种一季夏薯,空间里是有足够的红薯藤的,就算没有肥料也好歹能亩产几百斤。
但红薯在北方快速传播开来的话,会让民间稳定,不利于他的造反事业,他需要明廷快速崩塌,也就只好铁石心肠遵循原本历史规律了。
何雨柱在一边教小孩子文化的时候,在他们的伙食上也是牛肉鸡蛋管够,大一点的还会开始锻炼身体。
他对这群小孩抱着试验的心态,想看看他们最终能成长到什么高度,再不济以后当个扫盲的老师也好。
要想夺得天下,甚至把文明之光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需要的帮手和人才太多了。光靠53个小孩肯定是不够的,所以他准备蓄养更多的少年。
今年收完租后有部分人家退租部分田地,基本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家里的劳动力不够了,种不过来了。
何雨柱在老王头的帮助下调整了几家的田地,把紧挨着庄园北边的十几亩地空了出来,现在正雇佣村里的佃户起围墙,后面再建宿舍和训练场。
原本占地10亩的庄园为了主家的享受建的房屋不少,还有亭台楼阁和大大的花园,这些都等以后看需求再做修改。
围墙开建后何雨柱开始进城买人,只要年纪合适,男孩女孩、壮丁丫鬟都要。
买下的人运到庄园后第一件事是换衣服洗澡,年纪大一点的头发不好剃了,阻力大,只能后期让他们注意卫生。
一个月后,何雨柱总共买下了15到20岁的男丁400、女人200还有另外负责后勤的仆妇。
都是买断跟原家庭做了切割的,不然花大力气培养好了人家跑回家去了,那怎么行!
每人每天白面、米饭管饱,还有2两肉和两个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