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小说网 > 穿越:我的36年(1971-2007) > 分章完结阅读50

分章完结阅读50

顿,房门一开,艾琴进来了。她都没敢看林小春一眼,红着脸直愣愣地走过来把一张军人通行证放在我的桌子上,像蚊子似地小声说:“陈干事,你的通行证。”

我赶紧站起来说:“你看我这记性,吕主任光说让我去后勤拿材料,我忘了问他是什么材料了。哎对了艾琴,副指导员报的这个报表算错了,你帮他再算算,我半个钟头以后回来啊。”说完我就疾步出了屋子,同时把门一带,然后我就忍不住偷偷地笑了起来。

第45章 变故

密阳开往河阳的列车白天有三趟,比较合适的一趟是上午十点半的156次快车。我本来赶不上这趟车,因为我十点五十分才从工地赶到密阳火车站。结果到那一问,156次晚点。我赶紧买上票,那车就进站了,我提着提包就往站里面跑。

车厢门口有个穿军装的,见我满头是汗赶过来,忙跟我说:“别急,车上挺空的。”然后他就帮我提着提包上了车,先找到了座位,又招手叫我过去。

坐下以后我才顾上打量他。他看上去也就是二十四五岁的样子,个头一米七左右,面孔圆圆的,浓黑的眉毛下面,一双大大的眼睛很有精神。他穿一身新军装,衬领洁白,一看那样子就像是个机关干部。

见我看他,他多少还有点不好意思。就笑笑问我:“你去哪?出差啊?”

我说:“嗯。我去河阳。你呢?”

他很高兴地说:“真巧了,我也去河阳。”然后他又有些奇怪地问:“你出差带这么大个提包干嘛,还这么沉。”

我说:“给朋友带些地瓜。蒙道的黄瓤地瓜特别好吃,你听说过吗?”

“听说过。你在蒙道当兵啊,是桥罗山工地吧?”

这人心挺细,他不说250工地,而是说成桥罗山工地。这让我对他一下有了好感。

我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是工地的?”

他说:“蒙道就那么一个驻军单位。还有就是武装部,武装部应该是没女兵吧。”

“那你是去过我们工地了?”

“没去过。就是有一次跟领导下基层,车子路过你们那里。”然后他就自我介绍说:“我也是后勤的,我在物资部。”

原来他是军区后勤机关的。他又告诉我,他叫陶双飞,湖北黄陂人,68年的兵。我说真是巧,我也是68年的。然后在他的追问下,我告诉他了我的名字。

既然都是一个大单位的,又是同一年的兵,我们很快就熟了起来。陶双飞从他那个挎包里掏出苹果给我吃,我就拿出蛋糕给他吃,我们边吃边聊。

先聊的我们工地。陶双飞问我知不知道那山为什么叫桥罗山,我说我不知道,他就给我讲开了。

据他说,那山原来没名,因为蒙道县境内就那么一座大山,因此人们就叫它蒙道山。北宋时期,蒙道是宋朝的领土。辽国攻打宋朝,五万大军压境,蒙道城守城的兵少,守将怕打不过敌人,就预先安排人藏在山里,等到两军交锋杀得难分难解的时候,藏在敌人后方的那些人趁机使劲敲锣。当时的规矩是“击鼓进军,鸣锣收兵”。辽国的将士一听号令要收兵,掉头就走,宋军趁机猛攻,大获全胜。此后,老百姓就把此山叫做“敲锣山”,并勒石纪念。结果撰写碑文的书生不知道是没听明白呢,还是觉得“敲锣山”这个名字不雅,自作主张地将其改成了桥罗山。

我在桥罗山那么多年了,还真没听说过这段典故(估计是“山寨版”的典故)。我表扬陶双飞:“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陶双飞马上说:“我哪知道啊,我这是在汽车上听我们部长说的,他是蒙道人。”

后来我们又聊到军区后勤的情况,他给我介绍后勤都有哪些部门,各部门都管什么。说着说着他告诉我:咱们从“五一”开始就要换装了,夏服的面料全改成“的确良”的。我不懂什么是“的确良”,他就给我讲解说:“的确良”含涤纶,穿在身上不仅挺括不走样,而且容易洗容易干,洗好多遍都不褪色。“对了,还有个重大新闻呢,你们女兵的军服还要发裙子,是涤纶、锦纶、棉花三元混纺的。我看见那样子了,挺不错的。”

“真的?”我高兴极了。不光陈子华高兴,张思静更高兴。“我”穿越过来都两年多了,我一直都没穿过裙子呢!

我俩就这样聊着,没注意几个小时的时间过得那么快。不经意间,列车已经进入了河阳城区,这时广播响了:“同志们请注意,有在河阳下车的同志,请你准备好行李物品,在列车行进方向右侧的车门下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